我校大学生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再创佳绩
发布时间:2017-08-12 20:23:43 作者:章丽萍 来源: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点击:

本网讯 8月9日至11日,为期三天的“神雾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在华北电力大学落幕。我校共15件作品参赛,9件作品获奖,其中3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6件作品获全国三等奖,创历史最好成绩。我校还获得了本届竞赛的优秀组织奖,这也是我校自第五届参赛以来首次获此殊荣。
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也是教育部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学校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第十届节能减排赛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华北电力大学联合承办,共收集到来自全国336所高校的3196件作品,参赛学生16000余人,赛事规模创历年之最。
今年是我校第六次组织学生参赛,受教务处委托,由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承担校内竞赛的组织与选拔工作。化环学院成立了以于彩虹教授、章丽萍副教授为主的竞赛教练组,负责校内节能减排竞赛的宣传、动员、组织和选拔工作。
为备战此次竞赛,竞赛组采取了提前启动,加强宣传,注重选题,重视过程管理等措施,校内比赛从筹备到结束,工作历时近一年,通过张贴海报、现场宣讲、发放资料,利用“绿缘根与芽”社团、学院微博(微信)平台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吸引了包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等200余名学生报名参赛,经过选题申报、过程指导、申报书撰写、项目初筛、中期检查、专家评审、项目展示、作品答辩等环节的严格把控,最终选拔出15件作品代表我校参赛。各参赛队伍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选题,积极备赛,精益求精,充分表现了我校大学生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拼搏精神。经过激烈的角逐,我校共九件作品获奖,其中3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6件作品获全国三等奖。
本届比赛取得的优异成绩,得益于学校高度重视,有关职能部门、相关学院的大力支持。通过组织本届比赛,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新生入学开始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施行,拉近了大学生进入导师科研团队的距离,低年级参赛比例明显提高。本届9件获奖作品中,4件作品的队长为大学二年级学生,59名获奖成员中有22名为大二学生,这在以往的比赛中是不多见的。
(二)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开展学科竞赛,不仅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热情,而且全员参与的创新训练计划也使得完成作品有了经费的保障,把竞赛作为展示大学生创新训练成果的舞台。本届获得全国二等奖的作品《煤气化粗渣免烧养护法制备陶粒》和《一种绿色环保型抑尘剂》均为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完成,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三)打破学院、专业界限,多学科大学生的混合组队,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今年获奖的九件作品均为跨专业组合,其中的七件作品为跨学院组合,获得全国二等奖的作品《基于水潜热降温的低能耗边界制冷被》成员分别来自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和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四)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构建创新的校园氛围。在历届承办校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校内选拔赛的过程中,均得到了全国百强社团——“绿缘根与芽”的协助,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积极开展赛事宣传、组织报名、作品收集、开展预答辩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此项赛事在全校的开展,使该项赛事的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学生的受益面不断扩大。
(五)高水平的指导老师队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指导组中既有徐东耀教授、黄占斌教授、竹涛教授这样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授,又有章丽萍副教授、杨志宾副教授、孙志明副教授、张凯老师这样的年轻教师。教授、副教授们的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本届参赛作品的质量,深受学生的欢迎,也给年轻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本次竞赛具体获奖作品和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的名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