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大学生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发布时间:2013-09-02 08:52:13 作者: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来源: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点击:

9月1日,“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授奖名单公布,我校大学生参赛队伍取得骄人成绩,参赛的9支团队有8支获奖,其中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支,二等奖1支、三等奖6支。
本次竞赛,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包括我校在内的全国164所高校的1000多支团队报名参赛,最终710支团队完成设计任务并提交了作品。我校在教练组曹俊雅、李昀衡、张香兰、张军和雷泽等老师的指导下,由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主组队参赛的9支团队全部按时提交了作品。经过函评、分区预选赛和全国总决赛,我校由梁文强、何涛、张森林、东赫、刘闪闪组成的“Chem-Coal Style”团队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由张鸿雁、刘松、蒋婷、米亮、许凯组成的“Dream-High”团队荣获全国二等奖。另外,还有六支团队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为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举办的2013“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分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华中、东北和西南七个赛区进行预赛,全国化工专业的顶尖高校全部参赛,预赛阶段共收到164所高校的710件作品,较去年的119所高校的562件作品,竞赛规模和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通过分区赛,最终选拔出48支团队参加8月21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今年是我校第三次组织学生参赛,教务处、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高度重视,4月份化环学院召开竞赛动员大会,并组织上一届进入全国总决赛的获奖学生进行了经验介绍。通过广泛宣传,学生踊跃报名,参赛队伍由去年的4队20人增加到今年的9队45人,参赛学生的专业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外,还吸收了部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参加。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参赛人数达42人,占专业学生总数的39.6%。在之后的3个月,参赛学生充分利用课余和暑假时间,克服高温酷暑,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不仅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还自学了多种软件和专业知识,期间化学工程系先后组织了四次研讨会,为学生在方案确定、设计规范、答辩等多环节进行了预审,并组织了校内选拔赛,为本次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有力保障。
8月初,我校2支代表队参加了在青岛科技大学举行的华北赛区预选赛,经过精心准备,顽强拼搏,通过答辩,“Chem-Coal Style”团队荣获华北赛区的特等奖及最佳工厂3D设计奖,获得了代表华北赛区晋升由48支代表队参加的全国总决赛资格,这是我校参赛团队连续第三次晋升全国总决赛。“Dream-High”团队荣获华北赛区一等奖。
另外,在函评中,我校提交的另外7件作品也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肯定,取得了可喜成绩,由殷文强等5名同学组成的“Black List”团队、张雪莹等5名同学组成的“Inspiration-five”团队、谢高峰等5名同学组成的“梦工厂”团队、康旋等5名同学组成的“Burning Carbon”团队、李首毅等5名同学组成的“飞莱雪”团队以及张耀元等5名同学组成的“寻途”团队均获得了全国三等奖。我校参赛团队获得全国等级奖的比例达到88.89%,在全国各参赛高校中名列前茅。
今年竞赛的题目是为某一石化/煤化总厂设计一座丙烯制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合成分厂。参加全国总决赛的“Chem-Coal Style”团队通过文献调研对丙烯下游产品进行了深入分析,选取环氧丙烷为目标产品,确定了“扬子石化年产15万吨环氧丙烷项目”为设计课题。本项目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为宗旨,采用BASF 绿色清洁过氧化氢生产环氧丙烷工艺(HPPO工艺)为基础,结合文献和最新专利技术进行了多项工艺创新性改进,提出的改进后工艺不仅无污染排放,而且副产品较少,与传统的氯醇法、共氧化法相比,HPPO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投资和成本可减少25%,同时废水排放可减少70%80%,能耗降低35%。在全国总决赛中,我校与浙江大学以及东道主哈尔滨工程大学等6支团队分在一组。在全国总决赛的答辩中,同学们胸有成竹,沉着迎战,参赛作品在创新思维能力、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创新性等方面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认可,获得了作品质量和答辩成绩两个单项的小组第一名,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
近三年我校在本项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一方面反映了通过十余年的建设,在全体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的质量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了较强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在践行学校倡导的积极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多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设计能力的理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