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校党委书记韩尚峰出席大会并讲话校长、党委副书记刘波主持大会教育部党建工作联络员、北京化工大学原党委书记王芳出席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出席...

2025-07-02 浏览详情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华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韩尚峰: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25-07-24 14:29:29  作者:  来源:新华网   点击: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韩尚峰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详细介绍了学校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具体做法。

问题: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韩尚峰:学校聚焦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强教必先强师”理念,坚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以党建为引领,打造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堡垒。强化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团结带动教师队伍主动融入学校事业发展,打造了一批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党支部。以评价改革为抓手,引导教师坚守教书育人初心。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位学生,包括院士在内的全体教师均承担为本科生授课任务,进一步明确重贡献、重水平、重实效的导向,激励全校教师潜心育人、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以人才培养为牵引,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积极推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型本科教育,成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福中书院,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五支队伍齐发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助力培养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问题:在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方面,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持续下功夫?

韩尚峰: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锤炼出的一种高度凝练的精神特质。教育家精神源于实践,教育家在实践中产生,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也必然要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的实践中汲取力量。

一是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根本。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主动加强理论学习、涵养高尚情操,将坚定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强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突出师生共育、教学相长,引领广大师生到能源行业和重点领域建功立业。

二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进一步强化校、院、系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人才工程建设为引领,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书育人质量。科学统筹教师发展,组织教师参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锻炼,引导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悟中,厚植高尚师德。

三是以高质量培养体系为支撑。“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持续完善教师队伍分类、分层、分岗培养体系,推动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创新相互贯通,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引导教师与时代同向同行,心怀“国之大者”、怀揣美好理想、立足岗位创新,聚焦学科前沿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变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实践中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育水平。

问题: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其中,教师队伍应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韩尚峰: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是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校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双碳”发展目标,着力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发力,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一是加快“双一流”建设和交叉学科突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有组织科研攻关。以重大科研任务为载体,大力培育交叉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慧矿山等领域,组建多个校内学科交叉平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促进相关学科跨专业、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探索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优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在重大科研任务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有力支撑下,实现科学资源与教育资源、研究资源与教学资源的深度协同,推动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创新相互贯通。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夯实科研经费资助、团队建设、项目承接、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基础,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潜心研究、追求卓越,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深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育人工程,组织教师深入能源资源开采和矿山安全生产一线,开展科研攻关与实践活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充分发挥能源与安全特色优势学科的作用,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机制,给予科研团队稳定经费支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能够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韩尚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把党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凝心铸魂的生动实践,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以“优化指标体系”为关键抓手,以“科研评价改革”为重要依托,锻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一是坚持第一标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广大教师树牢“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把关,通过入职考察、谈心谈话等方式严把教师“入口关”,树立师德师风“风向标”。积极推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选树师德榜样,勾勒“大先生”的具象样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真正做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是优化指标体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完善教学评优和质量评价制度,突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参加教学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激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基础课教学的保障,优化课程设计与内容、加强教学管理与评估,对相关教学单位考核突出基础课教学,对基础课教师考核突出教学业绩内容,确保基础教学队伍安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加大教学业绩比重,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将上课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必备条件,树牢“重教学、强科研”的评价导向。

三是突出质量导向,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四个面向”,职称评审向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取得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和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倾斜,畅通急需紧缺人才和突出贡献人才的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坚持“顶天、立地”,全面推行多样化代表性成果评价,引导教师瞄准学科前沿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产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成果,激发教师职业发展内在动力。探索建立长周期评价体系,建立重道德品行、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鼓励青年教师持续研究、长期积累和潜心问道,助力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

问题:您心目中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图景是怎样的?教育家精神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韩尚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清晰擘画了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指引我们向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奋勇迈进。到2035年,高等教育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将更加强大。高等教育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高等教育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进一步显现,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源头创新取得突破,产生一批重要原创性、颠覆性成果;高等教育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公平性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更加完善,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大幅增强;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持续提升,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不断扩大,为推动全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面向未来,要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向世界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国高等教育形象。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价值支撑,锻造教育强国的强大思政引领力,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培育和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创新支撑,赋能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系统推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场景转化应用,构建“创新—转化—育人”三位一体协同生态,让创新活水滋养育人沃土,不断增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动力、活力和发展竞争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注重教育公平,夯实教育强国的民生保障力;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增强教育强国的社会协同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既展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立场,又具备宏阔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提升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

上一条:胜利油田副总地质师张世明一行来校交流座谈

下一条:学校召开2025年暑期促就业专项工作部署会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