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黄大年精神 铸就育人科研丰碑
发布时间:2025-09-07 21:19:45 作者: 来源: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点击:
赓续黄大年精神 铸就育人科研丰碑
——热烈祝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武强院士团队入围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
本网讯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武强院士“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教师团队”团队入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教师团队”创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韩德馨院士创办的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教研室,经多年建设和发展,现由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组成,是国家自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团队围绕“矿井水害防控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煤系关键金属资源成矿理论和精细勘探技术”两个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理论和技术创新性成果,使我校跻身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

铸魂强基、培育栋梁——党建引领下师德师风与使命担当的典范
团队理想信念坚定,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爱党爱国、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精神,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多项重要集体荣誉,团队成员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和“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先进称号。按照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标准,争做育人“大先生”。他们长期奋战矿山一线,攻克多项能源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躬耕育人主战场,以科技报国之志塑造学生价值、锤炼育人本领,实现了师生教学相长的集体卓越成长。团队及成员荣获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李四光地质科学教师奖”等奖项在内的众多荣誉,学生中也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等优秀代表,彰显了团队在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示范作用。
立德树人、开拓创新——打造新时代地质人才培养高地
团队秉持先进的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并依托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平台,将学科前沿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地质人才。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成果显著,主讲教师授课学时饱满,主编多部教材并开设前沿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深入,大力推进数字化与国际化并行的教学模式创新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效果突出,建立了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等多项教学奖项,多门专业和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成员多次获得教学名师与竞赛奖等。人才培养成效优异,研究生与本科生高水平成果丰硕,就业率与升学率均保持较高水准,获国际Spackman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重要奖项,充分彰显了卓越的育人质量。
为国纾难、与时俱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并创新引领国际前沿
团队紧密围绕国家能源安全和重大战略需求,在矿井水害防控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煤系关键金属成矿理论与精细勘探技术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依托国家级平台推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理论创新与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要研究任务,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展现出了雄厚的科研实力。成员在国际重要学术机构担任主席、副主席等核心职务,担任国际权威期刊主编,并获得多项国际学术大奖,在矿井水和煤地质学领域的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扎根实践、服务国家——贯通科研育人与成果转化双循环
团队在实践育人方面根基扎实,深度服务于国家安全生产和资源安全战略。团队成员多次作为国务院特别重大矿难调查专家组长或专家,多次主导重大矿难现场的抢险救援与调查评估;团队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己任,同时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在成果转化方面成绩突出,团队成员主持编制多项国家技术标准和专业工具手册,研发了煤矿顶板“分区分时联合煤水协调开发”理论与成套技术并成功应用,提供了解放榆神等西部煤田唯一煤水双资源协调开发案例,并被写入国家八部委联合指导意见,实现了从科技创新到国家政策的高效转化。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由教育部组织,旨在引导广大教师持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鞭策高校教师队伍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团队的成功入选,标志着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再次获国家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