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校党委书记韩尚峰出席大会并讲话校长、党委副书记刘波主持大会教育部党建工作联络员、北京化工大学原党委书记王芳出席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出席...

2025-07-02 浏览详情

媒体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矿大 >> 正文

【中国矿业报】优化教育链 激活创新链 赋能人才链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打造“科技矿场”创新实践平台纪略

发布时间:2025-08-21 21:24:53  作者:张鸣原  来源:中国矿业报   点击:


“太行之阳河水东,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源深流自远,物阜民用丰。”传唱近百年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歌诉说着一代代矿大人扎根行业、能源报国的初心与担当。新时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聚焦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科技矿场”创新实践平台为支点,融通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培养扎根祖国大地的能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结出累累硕果。

优化教育链:协同融合的育人平台

2025年4月13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鸣枪开赛。要让人形机器人实现长距离奔跑,实现机器人“减肥”是破局的关键。从矿大(北京)“科技矿场”走出的易港团队,以在校期间培育孵化的技术成果,创立了钛虎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瞄准机器人核心关节轻量化难题,潜心攻关。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国内少数几个能提供人形机器人及外骨骼全规格关节模组的企业。

钛虎机器人项目是矿大(北京)“科技矿场”001号重点扶持项目,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近期,钛虎完成了超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移动、蚂蚁集团。从001号重点扶持项目,到亿元融资的高新科技企业,这一路的发展是学校将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的生动实践,也是学校“新工科”建设的成果的集中展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刘波表示,“’科技矿场‘聚焦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通,构建起从专业筑基、创新训练到科研实践锤炼,再到创业孵化实现自我价值的完整培养链,打造融合‘思政育人、创新实践、实习实训、人才就业’的四位一体综合育人平台。”

“钛虎”在产业前沿结出硕果,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学校发挥“科技矿场”实习基地作用,联合北京龙软科技推进智慧矿山虚拟仿真教学改革,共建采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智慧矿山实习基地。

和传统教学不同,教学中心能模拟逼真的井下环境和生产环节,帮学生掌握采矿工艺,还融入最新矿井智能技术,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采矿工程专业 2018 级本科生陈勇升说,“教学中心让我仿佛置身井下作业现场,能真实、安全地感受井下生产过程,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除了校内虚拟现实教学外,学校还定期带学生到一线生产企业,了解生产实际与现场需求,和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同队、新疆天池能源集团等共建“科技矿场”。通过理论培训、装备操作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把学生带到“没有围墙的教室”。

新疆天池能源集团将南露天矿、将军戈壁二号露天矿等设为矿大(北京)学生暑期实践基地,还安排公司创业展厅、电力板块火电厂参观等活动,帮学生加深对一线企业的了解。在山西大同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同队,学生深入救援一线,可参观现代化装备库,了解最新救援设备的参数和用法。

学校发挥“科技矿场”思政育人作用,整合能源生产、应急救援实战与工业遗产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联合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及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自 1878 年运营的矿山,承载着近代工业文明与红色基因。

师生还深入地下 70 米停产矿井,体验从人挖骡拉到现代化采矿的变迁,感受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这堂井下沉浸式红色教育课每年持续开展,安全工程专业 2022 级本科生王紫溪说,“矿工先辈在极端条件下以生命开采光明,让我真切懂得了什么是红色基因。”

在“科技矿场”的全方位培育下,学生创新活力得到激发。本科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 2 项、银奖 3 项、铜奖 8 项,北京市赛 245 项。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已经连续十二年夺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

激活创新链:做有生命力的科研

“科技矿场”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以校企合作为切口,联合能源领域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实现同题共研。在国家能源集团、中煤科工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等行业优势企业设立科研课题,涉及智能采矿、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为工程现场贡献解决与实际生产问题的矿大方案。学生跟随老师共同奔赴生产一线,通过研究式、项目式、团队合作式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有生命力的科研。

在矿山安全前沿,国家矿山救援开滦基地的全尺寸实验巷道平台成为关键战场。学生们跟随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吴兵教授、雷柏伟副教授,与国家矿山救援开滦队并肩作战。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扎进真实尺寸通风网络研究,攻关矿井火灾风烟流运移规律与火风压致风流紊乱机制。最终,团队清晰摸透了矿井火风压对复杂通风网络的致灾机理。

该团队2019 级博士李滕滕深有感触地说,“‘科技矿场’让我们跳出课本,真正站在生产一线。亲眼见到倒灌的烟气被控制时,才真切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课本的知识扎下几百米深的根,变成了守护矿工安全的实战方案。”

在城市建设主战场,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江华副教授带领团队,携手北京城建集团解决了盾构刀具高磨损等世界级难题,学生全程参与数据监测与方案优化,在大兴机场线项目中创造了无水砂卵石地层不换刀一次连续掘进1.7公里的世界纪录,开创了国内首次在城市地铁车站大规模使用冻结技术止水的工程实践。

该团队博士生胡皓为了验证刀具寿命模型,连续三个月坚守现场跟踪磨损数据,他感慨地说,“‘科技矿场’的科研经历让我学会了通过工程实践解决‘卡脖子’难题,也更加坚定了用技术助力城市发展的使命感。”

目前,这支团队针对北京高渗透性砂卵石地层地下水位回升情况,攻关丽泽地下航站楼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技术,继续为北京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在地下工程一线把知识转化为城市地下深埋的不息跳动的交通脉搏。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与学校的合作模式从项目申报向多领域纵深拓展。在产学研合作上,双方签订创新实践基地协议,共建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在科研平台方面,签署共建煤矿绿色开发与岩层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双方还共同申报、合作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矿冲击地压区域应力监测与源头防治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等。

赋能人才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科技矿场”搭建起的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间的桥梁,有效拓展了全过程育人的外延。通过“一生双师”协同育人,对学生的“入学-培养-择业-就业”进行全方位指导。

学校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2005届硕士毕业生王泽强,现任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进行艰苦的科研攻关,引领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编制“天幕”擎起“冰丝带”,为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贡献“中国方案”,荣获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作为研究生企业导师,王泽强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了人才与就业单位的精准匹配。

“科技矿场”不仅让学生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通过真实项目反复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培养模式,让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迅速适应行业需求,“科技矿场”作为人才就业基地的育人成效与模式创新获得广泛认可。

矿业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作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多年来培育了一大批杰出校友,他们在煤炭开采、安全生产、城市地下工程等关键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能源与矿业学院2011届硕士毕业生罗烨主动到贵州磷化集团瓮福磷矿工作,投身露天矿开采等重大项目建设,为企业累计节约投资3亿元,荣获2020年“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到“科技矿场”企业就业,将课堂所学与现场实践有机融合。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扎根一线,在各自领域持续发光发热。同时,他们也主动反哺学校建设,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训资源、职业引导与科研支持,形成了“学习-实践-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也彰显出“科技矿场”作为协同育人平台,在新时代人才成长中的独特价值与生命力。

从首都北京到新疆天池,从鄂尔多斯到青藏高原,三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已在全国各地建设了167个“科技矿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走出了科技矿场“四位一体”育人、科教全方位融合、校企多维度协同的特色育人之路,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凝聚起磅礴力量。

下一条:【人民网】从“科技矿场”出发,在祖国大地上扎根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