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
作为矿产资源大省,贵州煤炭资源储量约800亿吨,探明储量超过江南十省之和,同时煤种齐全、开采条件总体较好,有“江南煤海”之称。近年来,贵州着力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2024年原煤产量增至1.45亿吨,在全国省区中排名第5。
但在享受资源红利的同时,贵州煤炭产业也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近年来,贵州推进“富矿精开”,在精查探矿、精准配矿、精深加工、精细开发上发力,将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这一背景下,贵州的煤炭产业结构也正经历调整,煤炭资源储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智能化建设不断推进,让煤炭产能有力释放。同时,具有贵州特色的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集群加速打造,多种矿产加工实现耦合发展。
■■优质产能加速释放
“贵州以前在开采理念、交通运输、产业链构建等方面比较完善,但相较比其他煤炭大省存在一些短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王炯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山西、内蒙古相比,贵州煤炭在储量上有差距。同时,贵州地质条件也更复杂,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多,随着开采深度增加,部分煤矿由低瓦斯向高突矿井演变,水文地质类型也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灾害防控难度不断加大。“此外,贵州多山地,地形起伏大,也为煤矿建设和开采带来额外的困难。”
王炯介绍,以往贵州省煤炭开采多采用传统工法体系,高瓦斯、突出矿井万吨掘进率高,采掘接续紧张,煤柱资源浪费严重,与贵州煤炭行业技术改造升级及“富矿精开”要求不相适应,急需实现新型采煤方法变革。
2022年,贵州省印发《贵州省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明确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应能力增强、智能化水平提升和安全形势改善发展目标。近年来,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逐渐显现,贵州煤炭产能产量持续提升,先后建成渝南、鑫达、黄家山等露天煤矿,截至2024年底,全省生产煤矿设计产能达2.1亿吨,比2021年底提升4345万吨。截至今年6月底,贵州省拥有生产煤矿307处,产能规模约1.9亿吨/年。其中,年产能100万吨以上的煤矿34处,产能占比全省34.28%,还建成9处年产能200万吨以上的煤矿。
王炯指出,在“富矿精开”战略带动下,贵州近年持续推动资源精准定位,向千米以下地底深处挺进找盲矿,增加资源储量,发现更多潜在矿产资源。同时,贵州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向优强企业配、用市场方式配、朝产业协同配,让资源更多流向能够有效开发利用的企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广智能开采,提升开采效率,减少井下作业人员,降低安全风险,提高煤炭产能产量利用效率。
■■智能煤矿建设实现突破
当前,国内煤炭产能正向大型现代化矿井集中,贵州也正推进煤矿的分类处置,提升单井规模。王炯指出:“采掘布局上,贵州煤矿需要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等因素,合理规划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巷道布置,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煤炭损失。这不仅需要采用更先进采煤方法,也需要加大设备更新和升级改造力度,引入先进的采掘设备,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024年,贵州省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贵州局联合印发《加快贵州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计划推动75处煤矿实施全面智能化建设,到今年底将建成各类智能煤矿50处以上。
但贵州煤矿开采的煤层从缓倾斜至急倾斜均有涉及,瓦斯、水、火、顶板等灾害俱全,由于大倾角煤层的智能化开采技术不成熟等原因,部分煤矿无法开展智能采煤。同时,智能煤矿建设对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资金支持提出更高要求,投入不足、建了无法用好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截至2023年11月,贵州全省仅建成1处智能煤矿,与规划建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近两年来,贵州智能煤矿建设实现突破。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累计建成并通过验收的智能煤矿已达36处,青龙、新田、发耳3处煤矿成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其中,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是贵州第一处同时实施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矿井,2024年上半年完成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通过地面集控、5G+无人化割煤,该矿实现生产“减人提效”,年产煤超100万吨。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煤矿也建成高级智能化示范矿井,采煤综合机械化率达100%、掘进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聚焦采掘、辅助运输等重点领域,选准选优自动化、智能化设备。
■■自用、外送能力增强
“贵州电靠贵州煤,贵州煤保贵州电。”在2024年底的贵州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能源局经济运行协调处处长陈宗杰表示,电煤中长期合同为主是贵州电力保供的“基本盘”,2024全年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履约情况历年最好。
今年,位于水城区的贵州首个大型智能化煤炭储配基地预计投运,设计静态储煤能力120万吨,预计每年可调配500万吨煤炭资源。项目建成后,将与运煤铁路干线连接,形成北煤、西煤入黔和黔煤出山的物流网络,内蒙古、新疆等地的优质动力煤将与水城本地主焦煤在此实现配比,输送至西南各地电厂和工业企业。
根据《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今年贵州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例将降至42%左右。未来,资源化高效利用将成为当地煤炭的主攻方向。作为矿产资源大省,贵州正加速打造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集群,让煤炭和贵州其他优势产业耦合发展。
黔西南州建成“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以直供铝液、园区协同方式强化上下游企业联动,扩大了车轮毂、板带材、线材等中高端产能。2024年,该基地链主企业生产电解铝液48.12万吨,用电量突破65亿度,实现生产产值约84亿元。
今年1月,贵州毕节开工建设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将建成年产50万吨磷酸铁、30万吨磷酸铁锂、30万吨磷酸、200万吨焦化等装置,让煤焦化、磷化工和新能源联通联动,预计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以上。
在煤炭自用的同时,贵州作为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送出方面也有优势明显。王炯表示:“贵州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煤炭产区,地理位置优越,能通过铁路、公路等运输网络,向周边省份输送煤炭,缓解西南地区煤炭供应紧张局面。但与此同时,贵州地形复杂,交通基础设施虽然不断完善,相比平原地区,仍需进一步降低煤炭运输成本,增强贵州煤炭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