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校党委书记韩尚峰出席大会并讲话校长、党委副书记刘波主持大会教育部党建工作联络员、北京化工大学原党委书记王芳出席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出席...

2025-07-02 浏览详情

媒体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矿大 >> 正文

【中国能源报】矿震背后,老煤矿面临安全治理难题

发布时间:2025-09-16 16:30:13  作者:杨沐岩  来源:中国能源报   点击:

9月10日,黑龙江鹤岗矿业公司富力煤矿发生矿震,井下部分巷道破坏造成6名人员被困。截至9月11日,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获救,救援工作结束。

何为矿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赵毅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矿震分为有害和无害两种,有害矿震可能引发冲击地压,进而导致巷道破坏、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据了解,目前我国煤矿平均开采深度接近500米,并以每年8米至12米的平均速度向深部延伸,而包括东北在内的中东部地区每年则会增加10米至25米。煤矿开采越深、范围越大,对上部岩层的扰动就越强,矿震也会随之增加。

东北老矿区众多,随着资源开采进入中后期,向深开采已成为实现资源接续的重要手段。公开信息显示,伴随矿井开采深度加大,近年东北矿震频发,灾害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截至2021年,仅黑龙江就有冲击地压矿井11处,分布在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4个主要矿区,约占全省总产能的19.7%。此次事故发生的煤矿就位于鹤岗矿区,煤层埋深超600米,相关煤田于1914年就已发现,1917年开发、1945年建企。

赵毅鑫表示,东北的煤矿普遍开采历史久、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造成地下空间结构复杂,不同时间形成的采空区在地下分布不均,导致应力场复杂难测。

近年来,国内学者已取得众多针对矿震机理的研究成果,部分冲击地压煤矿也形成一套预防方式。例如,通过强化支护提高岩层稳定性、排水减小地下岩层的压力、加大巷道宽度降低冲击地压强度以及限制人员进入冲击地压高危区域等方式,减少矿震危害。

其中,山东赵楼煤矿5503综合放顶煤工作面应用全巷协同智能自适应吸能支护。该矿通过“智能开采系统”实现液压支架支护姿态与支护力、采煤机割煤速度的联动控制,并配合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体系。截至2023年9月,该工作面累计出现45次微冲击、6次弱冲击,无中、强冲击发生,并且生产人员由13人减少至7人。

赵毅鑫介绍,当前我国正从冲击地压的源头治理,拓展至对高能量级矿震的超前预测和防治,部分区域已开始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和微震监测装备对矿震进行规律提取。但他也指出,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有所不同。“例如,西部高产高效矿井普遍深度浅,采高大,集约化和装备化的水平高,开采扰动相对较大。当前,这些矿井普遍采用井上下压裂技术,人为将上层的坚硬顶板或关键层压裂,进而降低有害矿震威胁。不过,这一技术在有些千米深井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仍需采用其他多种防治手段来减少有害矿震发生。整体来看,针对有害矿震,没有一个手段是万能的,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展矿震的有效治理。”

而对东北的老矿区来说,情况更为复杂。

有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和资源逐步枯竭,东北的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将呈现“短期增加、长期减少”趋势。在有效治理灾害、确保短期资源接续的同时,如何寻找新业务增长点,甚至进行“二次创业”也是老矿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一条:【中国能源报】大型现代化煤矿,也有“智能难题”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