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中国叫停美元铁矿采购的背后深意
发布时间:2025-10-20 10:22:37 作者: 来源:人民政协报
点击:

近日,中国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这一举措在国际矿产市场引发震荡。10月11日,长期关注我国矿业安全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对此表示,“该行为表面上是对单一计价规则和不合理定价的主动回应,其实远超普通贸易调整的范畴,堪称一记打破旧有格局的惊雷,深层则是中国矿产资源安全战略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的历史性跨越,更是新时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争夺发展主动权的强烈信号。”
姜耀东是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2023年提交的《关于高度重视我国矿产资源的安全问题的提案》获评该年度全国政协好提案,他告诉记者,“过去,‘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的‘资源魔咒’,长期束缚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十四五’规划对资源安全的系统布局逐步落地,中国正通过一系列深谋远虑的举措,将资源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姜耀东表示,这场破局之战,已在资源保障、定价博弈与战略定力三个维度悄然展开,并在此次暂停采购事件中集中体现。
在资源保障方面,矿产资源安全并非仅仅是“有矿可用”,而是一场涵盖勘探、储备、循环利用与技术创新的立体战役。姜耀东指出,“十四五”规划启动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使中国地质勘探的范围不断拓展,突破了传统区域和浅层空间,2023年,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同比激增超15%,在青海、西藏等地发现了多个大型锂矿矿床,为资源自主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姜耀东还表示,技术创新是打破资源依赖的关键。“我国一方面持续攻关低品位矿利用技术,如铁矿石的入选品位从原来的30%左右降低到20%左右;2024年全国废钢回收量约2.5亿吨,占全球废钢产量的50%以上,均进一步减少对原生矿的进口依赖。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材料替代研发,如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用稀土永磁电机替代传统铁芯电机,不仅减少了对高品位铁矿石的需求,还培育出了新的产业竞争力。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削弱了对进口矿产的过度依赖。”
在定价博弈方面,姜耀东认为,破解“买贵卖贱”的关键,在于重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定价话语权。“譬如,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以央企矿产平台整合国内分散的采购需求,形成了‘以量制价’的优势。同时,多元进口渠道的拓展和充足的战略储备,使中国有了对不合理定价说‘不’的资本。期货市场的崛起,则为定价权争夺增添了力量。截至2024年年底,大连铁矿石期货的人民币计价交易量已占全球铁矿石期货交易总量的30%左右,成为全球铁矿石定价的重要参考之一。中国企业还积极拓展海外权益矿布局,如中国投资的几内亚西芒杜铁矿2026年产能达1.2亿吨,相当于中国年进口量的10%,为我国铁资源的稳定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更重要的是,姜耀东认为,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价值链的跃迁,当“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高铁、新能源装备、高端芯片、航空航天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渐取代初级原料出口,摆脱了“依赖资源进口—低价出口制成品”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提升了在全球资源贸易中的议价能力。
在战略定力方面,姜耀东提出,这一切破局行动的根基,在于党中央“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战略韧性与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矿产资源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矿产资源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为此,‘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以增强‘资源保障力、产业基础力、本质安全力’为核心,系统部署了一系列路径,确保了资源安全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姜耀东深有体会。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与经营主体形成了协同攻坚的强大合力,如在深海采矿装备研发中,短短几年内,就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采矿车,并在南海进行了多次试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矿产资源安全不仅关乎产业发展,更关乎大国竞争的底气和民族复兴的根基。唯有端牢资源安全的‘饭碗’,才能撑起大国制造的‘脊梁’,在国际竞争中蓄积发展势能。此次叫停美元铁矿采购表明,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矿产市场上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正在成为主动塑造规则、参与定价的引领者,一个更加自主、更具韧性、更有话语权的中国资源安全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姜耀东对未来无比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