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能源行业高校作为培养能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者的重要阵地,其思政引领力的强弱直接关乎能源强国建设的人才质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严峻的现实挑战,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能源行业高校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在思政教育中既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规律,又深耕能源行业特色,探索开拓出一条“行业基因+思政引领”的育人新路径。
能源行业高校思政教育的共性与特性
能源行业高校的思政教育首先牢牢把握“守正”的根本,与全国高校一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育人全过程,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总体要求,这是思政教育的共性底色。在此基础上,其创新体现在深度融合能源行业特质,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根基。能源行业高校普遍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主动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在课程体系上,将必修思政课作为关键抓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核心课堂,同时打造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一体化思政育人链条。例如,华北电力大学2024年培育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0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构建“思政理论课+专业思政课+实践思政课”三级课程体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积极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些实践均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在育人目标上,行业高校普遍以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核心,多数院校近年来毕业生中50%以上选择扎根能源行业一线,彰显了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
融入能源行业的精神与实践。能源行业的特殊性赋予思政教育独特的内涵。电力类高校常聚焦“能源电力”主题,通过党委书记讲授能源安全战略思政课、在历史课程中再现电力发展红色场景等方式,实现红色基因与行业发展史的融合;石油类高校多打造“石油精神”育人品牌,组织学生赴油田实地调研,邀请行业英模后辈讲述奋斗故事,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矿业类高校则以“矿业报国”为核心,开设矿业精神文化课程,组织学生深入矿山企业开展一线思政课,让学生感受行业特有的精神品质。比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依托“科技矿场”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组织学生深入山西大同煤矿、神华集团等企业,在井下一线体会矿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能源行业高校思政引领力的着力点
能源行业高校的思政引领力并非泛化存在,而是普遍聚焦于“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培育行业领军人才、传承能源精神血脉”三个核心着力点,实现了思政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高校思政教育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对接是行业高校的共同特点。许多院校组建思政科创团队,将科研攻关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特高压输电技术、页岩气勘探开发、智能矿山建设等国家重大能源领域开展研究。如华北电力大学师生团队参与特高压输电技术攻关,历时十余年突破VFTO(瞬态冲击)测量技术等国际难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地质科研团队承担50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在页岩油原位改质开采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深刻感悟“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内涵,增强“科技报国”使命感。
培育行业高素质人才。思政引领力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通过“思政+行业”的培养模式,能源行业高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扎根一线的优秀人才。有的毕业生在塔里木油田等艰苦地区坚守岗位,成长为技术骨干;有的带领团队研发矿山安全监测系统,为行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还有的在氢能等新兴能源领域树立“投身绿色能源、助力‘双碳’目标”的职业理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0年118名毕业生发挥自身专长,扎根边疆,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等案例,彰显了思政教育培育的责任担当。
传承能源精神文化血脉。能源精神是思政引领力的文化内核。行业高校通过系统化的教育传承,让能源精神成为行业人才的精神基因。普遍将行业精神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全过程。这种精神传承不仅塑造了学生的职业品格,更为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能源特色思政教育的实践范式
能源行业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能源领域高素质人才、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需以“国之大者”为根本遵循,创新思政教育载体与模式,将思政引领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切实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立足“国之大者”,锚定思政引领方向性。能源行业高校应紧扣国家能源战略,深度绑定思政引领与能源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将“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纳入思政核心,通过专题学习、战略解读等形式,引导师生明确能源行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构建“价值理念—作用机制—实践路径”三维框架,价值层面以培养“懂技术、有担当”的能源人才为核心,融合能源精神;机制层面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能源+思政”协同制度,联动各方形成“大思政”格局;实践层面聚焦能源全产业链,促进思政与专业教学、科研融合,确保思政引领契合国家能源发展方向。
深化课程思政,构建全域育人生态链。能源行业高校应系统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步。在氢能、储能等新兴能源专业课程中,结合“双碳”目标讲解技术战略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石油、矿业等传统专业课程中,依托石油勘探史、西气东输等案例,讲述科学家爱国故事,阐释制度优势;建立“专业+思政”双大纲审核机制,明确各学科思政映射点,打造如华北电力大学“强国电力”般的标杆课程,破解思政与专业“两张皮”问题。
优化实践育人,构建校企贯通实践体系。能源行业高校需强化实践育人,与能源龙头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推行“订单+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感受行业精神;围绕能源发展与国家需求,开展“能源青年行”“矿业扶贫”等主题实践,组织学生赴油田、矿区调研,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矿区发展;发起智能采矿、新能源装备研发等创新大赛,引导学生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实现思政教育与行业实践、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厚植文化浸润,推动能源精神代代传承。能源行业高校需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品牌,组建“能源报国”宣讲团,邀请行业专家、校友分享奋斗故事;建设行业精神展览馆,系统展示能源发展成就与先进典型;创办矿业文化节、能源文化周等活动,通过多元形式让“石油精神”“矿业精神”深入人心。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充分挖掘运用校地红色资源,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大讲堂”“科技矿场”等具有矿大风格的红色育人场域,将红色基因与矿业精神深度融合。各高校需通过此类多元实践,将能源精神转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与行动自觉,构建行业精神传承长效机制,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能源行业高校的思政引领力建设,是“国之大者”与“校之特色”的有机统一。只有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立足行业特色、深耕能源精神、对接国家需求,才能将思政引领力转化为培养能源强国建设者的实际成效。未来,能源行业高校需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第二作者单位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课题“能源行业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