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学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5-11-13 浏览详情

媒体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矿大 >> 正文

【人民政协报】推进风能、太阳能装机规模与调节能力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13 16:57:42  作者:武强  来源:人民政协报   点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十五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确保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主要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风能与太阳能装机规模与调节能力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发展迅猛,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截至2024年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总容量分别达5.2亿千瓦和8.9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2.1%;新增装机容量中,风能和太阳能占比高达82.6%,稳居能源系统增量主导地位,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然而,作为全球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的领跑者,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在大规模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发展受调节能力不足制约。这导致风能和太阳能消纳基础不牢,局部地区和时段弃风弃光问题突出,甚至出现“负电价”现象,还影响其安全可靠外送,制约了风能和太阳能规模化高效利用。

二是电力支撑能力弱。与火电、水电等常规电源相比,其未能形成与装机规模相匹配的可靠电量替代,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贡献有限。

三是发电可靠性难题凸显。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依赖自然条件,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且强度增大,进一步削弱了其发电可靠性和设备寿命。部分极端天气还会对发电设备造成大面积破坏,短时间内难以修复,从而威胁地区供电安全。

四是资源浪费逐渐加剧。光伏领域技术迭代迅速,部分企业为追逐最新技术而盲目大规模装机,导致“新设备”快速面临淘汰。同时,因配套调节能力不足,致使大量设备长期闲置或低效运行,甚至出现“边建边闲边弃”现象。这不仅造成了风光资源、设备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多重浪费,还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削弱了新增装机的经济效益。

调节能力是决定风能和太阳能规模化开发利用上限的关键因素,其与装机规模的协调发展是破解大规模发展中的“木桶效应”的核心。调节能力主要包括灵活性清洁煤电、大中型水电、调峰气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如热储能、氢储能、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智能微电网和能源气象定量预测等。为实现风能、太阳能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一是实事求是地编制基于调节能力的风能和太阳能装机规模发展规划。鉴于当前风能和太阳能装机规模大、增速快,且技术快速迭代、设备服务年限为20~25年,应尽快科学合理地制定与调节能力相匹配的装机规划、管理体系和机制。

二是加快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一方面,推进存量和增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动煤电向调节性、支撑性和基础性电源转型;另一方面,加强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建设,结合资源条件合理布局抽水蓄能和调峰气电,加速推进电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的多场景应用与协同运行,并加快共享储能电站建设,形成多种手段优化组合的灵活调节能力。

三是强化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化升级。加快提升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柔性接入、灵活控制与抗扰动能力,打造适应高比例风能和太阳能发展的智能电网,促进各类电源互联互通与深度融合。智能微电网是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关键手段,应因地制宜推进其发展:在风光资源富集区,推广源网荷储协同模式;在电网末端及未覆盖区,重点发展风光储互补模式,以高效消纳风能和太阳能。

四是加强能源气象学研究。气象、能源部门及企业、科研院校等需加强合作,聚焦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气候短期、超短期精准预测技术的研发与攻关,为其大规模稳定运行提供专业化、定量化气象服务,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气象的深度融合发展。

下一条:【中国城市报】扎实提升能源行业高校思政引领力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