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华来自山西省孝义市,是一名工人子弟,父亲和爷爷都是煤矿工人,他从小就接受着家庭和生活环境的熏陶,立志成为煤炭行业创新青年,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解决具体问题。2015年高考,他以第一志愿进入我校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习,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大学之旅。
回首大学阶段的科研学习生活,他从一个萌新小白逐渐成长,心中科研的种子一步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期间有喜悦也有汗水。

生根
刚上大学的时候,他离开所在的小乡镇来到北京,感受到了大城市的多元与融合,体会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与趣味。可是当时自己的知识水平还很不足,科研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耀却遥远。
如果说开学之前王少华自己就在心里种下了科研的种子,那新老生交流会上优秀学长的事迹则让他心里的种子生了根。那一刻他明白了只有先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学习是给科研的种子施肥的最佳方式。
经过一年的努力,他最终获得了15-16学年校级优秀本科生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并且担任了班级的生活委员,管账、篮球赛买水,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参与组织的“守护天使”活动为班级争取到了二等奖荣誉和200元奖金。此外,他还作为队长带领社会实践团赴往山西省汾西矿业集团柳湾煤矿等地进行社会实践并获得2016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校级优秀团队、校级优秀报告二等奖等称号。

发 芽
大二是一个分岔口,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路。当时煤炭黄金十年结束,供需关系严重失衡,行业进入严冬还没缓过来。班里七人转专业,两人当兵。他坚信困境是暂时的,越是这样,煤炭行业就越需要人才、需要科技、需要进步。所以他坚定地留在了本专业,继续学习。
老班长入伍前把班级重任交给了他,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班长,他是班级里最积极的那一个,不仅做好各个方面工作,同时也努力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学习是毫无疑问需要保持并争取进步的,这个阶段他也开始积极找机会参与科研,心中科研的幼苗逐渐成长。
将近寒假的时候,王少华开始真正碰触“论文”这种东西。先从做图表、分析图表开始入手,学会熟练运用一些软件,准确描述图表内容,让想法更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心中渐渐对论文的思路格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如今他还很感激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带他入门,难度适当,却又不乏科学创新性,让心中的幼苗开始长出嫩芽,探索科研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除了着手写论文,还有参加创新类比赛的经历。2017年3月,他报名了由Autodesk公司和清帆远航平台合办的“城市户外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创新设计”的网络项目,第一次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朋友并肩作战,第一次作为队长统筹兼顾设计作品。王少华还兼顾设计师的角色,不断地查阅资料、组织讨论,一次次的头脑风暴迸发出许多好点子。经过一个月的团结协作,他们小组的作品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6000元奖金,王少华个人也获得了“公益创新设计青年”的称号。这是他第一次成功的创新经历,极大地鼓舞了他,心中科研的嫩芽也生出了茎叶。
在大二一年中,王少华在科研比赛方面还有很多成就。他获得了“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二等奖;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二等奖;校内第八届力学竞赛三等奖;并且参与了两篇发明专利的撰写。学习上也没有放松,成绩和评优分都位列专业第一,拿到了16-17学年国家奖学金和校级优秀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同时,他作为班长带领同学们获得了“优良学风标兵班”的称号,以及两个“先进团支部”称号和一个“最具活力团支部”称号。他还积极响应“青年服务国家”号召,作为队长带领社会实践团赴往天津中铁集团建筑工地等地进行社会实践并获得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校级优秀团队、校级优秀报告三等奖、先进个人等称号;此外,他积极参加“志愿北京”平台志愿服务活动,如“阳光伙伴”、“航空总医院”等并获得志愿服务证明,以及16-17学年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

开花结果
进入大学以来王少华注重在各个方面丰富自己,很好平衡了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学习方面,他斩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校董事会奖学金等多项荣誉。科研方面他主持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创开放基金一项,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期刊《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在线发表论文《Physical Model Test and Evaluation for the Tunnel Stability Influenced by Magnitude and Path of Loading》,研究应力大小和应力路径对深部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应力环境下巷道周边围岩的破坏情况,以通讯作者身份在EI期刊《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在线发表论文《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of Brittl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A Case Study of Hard Coal in China》,基于煤的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改进了对于硬煤的脆性度指标,这也是他大创项目的主要成果。王少华还参与了一些关于层理和围压对煤岩力学性质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以第三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篇,两篇担任第四作者论文被国内会议收入论文集,分别作为第二、第四、第四发明人申请的三项发明专利正在受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方面,他还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中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二等奖及三等奖、“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等荣誉。
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王少华发现自己在破坏准则、围岩失效机理的研究方面有所欠缺,总是用现象解释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他选择了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希望在硕士期间通过学习一些力学方面的知识,对煤矿动力灾害研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凭借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履历,他还顺利通过了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面试,在那里完成毕业设计。在地下工程中,围岩往往由于采动影响而受到变化的应力,所以在评价围岩的冲击倾向性时,有必要考虑围岩中应力的变化速率,这对煤矿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预测有一定的意义。因此他参与到研究加载速率对煤的冲击倾向性影响的课题中,通过学习国外矿井设计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启发自己的科学研究。
王少华的科学创新之路,就是心中科研的种子一步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他在科研路上肆意攀爬,锐意进取,如今蓦然回首,梦想已在灯火阑珊处。

回首大学生活,他这样说:“我明白目前所谓的从生根到结果只是学习路上的一小步,未来还会有无数个春夏秋冬,需要到更广阔的世界汲取养料、迎接风雨。现在科研刚刚起步,羽翼尚未丰满,我需要保持活力、继续奔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非常感谢学校、老师给我的各种机会,感谢陪我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给我光和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