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苏萍院士团队科研成果亮相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29 15:07:54 作者: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点击:
本网讯 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以下简称“院士成果转化中心”)在上海揭牌开馆。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宋健,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共同为院士成果转化中心揭牌。此次成果展示共设人工智能技术与装备、新材料技术与装备、新能源技术与装备、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等7个展区,展出了近年来全国院士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和原创性重大成果。
我校彭苏萍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道路地下病害检测车”、“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探测车”、“管道探测机器人”作为院士成果展的重要展品之一,受到参会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研究成果展示现场
道路地下病害检测车
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雷达检测车可实现对城市地下及管网周边5m范围内隐伏空洞等病害体检测,该系统在采集过程中实现多通道雷达、视频、和GPS采集同步控制,实时给出地下病害体的空间位置、现场图片、地理坐标等,定位精度到达0.1m,探测速度40km/h;使用特有天线能量发射技术,100MHz天线探测深度达到8m;系统采用通道参数独立控制技术,实现不同通道采集参数与不同频率天线进行匹配设置,在探测过程中可实现由浅及深,道路全覆盖探测,提高了探测精细化程度;系统提供基于机器学习的空洞病害识别软件,提高识别率和工作效率。
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探测车
团队最新研制的“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探测车”首次与公众见面,因其独特的“巡诊”功能,亮黄色的外表,被比喻为“黄医生”。它作为“全能型”的地铁隧道安全探测装备,一经亮相,便备受业界瞩目。该检测装备集成多通道探地雷达、高速线阵相机、三维激光扫描、红外成像等探测设备和技术,主要用于地铁隧道衬砌内部脱空病害、隧道衬砌表观裂缝和渗漏水病害、隧道内轮廓形变和错台病害等安全隐患的快速探测,另外,还可以实时获取CO、CH4、PM2.5、PM10、风速和光照度等隧道环境指标参数。该设备还配备地铁隧道智能导航避障系统,满足隧道附属设备等目标体的精准避障,探测速度大于10km/h,探测深度3m,裂缝宽度分辨率0.1mm,相对常规探测手段,工作效率可提高70%,探测成本降低50%,同时构建地铁隧道安全隐患智能诊断和预警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平台,满足用户对隧道安全隐患的实时查询、报表分析以及相关的专业定制需求。研究成果解决了目前城市地铁隧道结构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多个“卡脖子”问题,能够为地铁隧道结构“病害”迅速开出安全“良方”。应用该装备已经在北京地铁、西安地铁开展了探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管道病害探测机器人
城市排水管道作为城市地下重要的公共设施,发挥着城市污水排放、雨季排涝等 重要功能,是城市重要的生命线。一些老旧管道受到腐蚀性污水侵蚀、固体废物和淤泥堵塞,已经无法有效发挥其基础功能。一旦结构发生破损、开裂,污水大量外流,不 仅造成地下水污染,还将导致地下土层结构失稳,诱发地面塌陷等灾害。本成果配备三通道探地雷达检测仪器,可实现300mm-1300mm直径的排水管道进行全方位体检,不仅可以进行排水管带腐蚀、堵塞等常规检测,同时也可以检测变形、管外空洞等病害。2019年,在北京重大活动的道路安全,就是利用本成果对地下排水管道进行全方位检测。
院士成果转化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示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推进院士专家科研创新成果和战略咨询成果服务于以上海市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并向全国乃至全球辐射。院士成果转化中心将以成果转化、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战略咨询和科技攻关为重点任务,搭建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平台,更好对接和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有效提升高端人才在企业重大项目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