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友画家何柳生为学校赠送《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系列丝网版画》作品套装
发布时间:2022-03-07 10:35:58 作者:文/档案馆 图/于晓东 来源:档案馆
点击:


本网讯 继2021年12月我校展出校友画家何柳生创作的《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系列丝网版画》后,近日,校友何柳生将102幅丝网版画作品套装赠送学校,并留存于学校档案馆,作为馆藏保存。
该套丝网版画作品套装是校友何柳生从2004年创作的布鲁塞尔行业广场(《共产党宣言》诞生地)开始,随后几年他陆续创作了嘉兴南湖红船、延安宝塔山、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攀登珠穆朗玛峰、青藏铁路、北京大兴机场、武汉金银潭医院、中欧班列、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等百余幅,其中2012年为母校创作的北京矿业学院(“八大学院”)也收藏其中。
校友何柳生,1938年生于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煤矿,祖籍河北唐山丰润区,自幼喜欢美术和科技,并以此作为毕生之理想追求,一以贯之,曾受教于李桦、古元、力群等版画名家,擅长版画、国画等画种创作,现担任中国美协业余版画组组委、陕西藏书票研究会会员、西安美院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资深会员等。其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作品曾赴日本、加拿大、比利时、委内瑞拉、多巴哥等多国展出。
何柳生小学中学就读于江苏徐州贾汪煤矿子弟学校,高中毕业于徐州一中,期间均担任学校美术组长,开始美术创作。1958年考入北京矿业学院,先后在采煤专业和综合利用专业学习。在校期间,他担任学校的美术社社长,主持组织美术社的日常交流学习和学校有关美术方面的宣传工作,主导设计1959年建国十周年国庆矿院的游行彩车,后因画北京环城赛跑冠军(北京矿业学院学生)的肖像宣传画,逐渐有了名气,《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等报刊开始向他约稿,他根据报纸上的文章进行绘画创作,画作多次被选为报纸配图。1963年毕业后,他来到河北开滦煤矿工作,白天采煤,晚上画画,乐此不疲地为工人们画人物肖像。正如何柳生自己所讲“好的画家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几十年来,何柳生坚持用纸笔记录时代的足迹,让人们从他的画作中看到时代的变迁进程,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据了解,本次赠送学校的丝网版画作品套装中的每一幅左下角标明印数和印张,每一幅右下角由何柳生铅笔亲笔签名(国际规范)和制作年代。
何柳生先生创作的此套作品,内涵丰富、气势磅礴,他以画家的独特视角讴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峥嵘,也讲诉着伴随自己成长与经历的家国情怀,一幅幅作品无不体现着何先生作为一名高级工业设计工程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作为一名版画艺术家爱党爱国、精湛高超的画艺。他以钢笔画为版画原稿进行创作,笔法洗练,力透纸背,画面明暗对比,线条松紧有度,构图疏密有致,他所创作的建筑版画,或端庄、或威严、或富丽堂皇、或古香古色,充分体现了何先生深厚的绘画基础和艺术造诣,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此次《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系列丝网版画》作品套装的赠送,是在与校友何柳生进行口述访谈的过程中,他本人主动提出将其创作的丝网版画套装赠送母校,以感谢母校对他的培养,表达他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展现他对母校的赤诚之心,并祝福母校越来越好!
学校档案馆将充分发挥《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系列丝网版画》作品套装的艺术鉴赏作用,为学校建筑学专业鉴赏课程提供案例,达到以美育人的,以美化人的目的。
丝网版画科普小知识:1915年美国人率先发明了丝网照相制版技术,直到大约20世纪20年代,丝网版画作为一种年轻的画种开始出现,却极少进入艺术家的视角,1940年,“美国丝网版画协会”成立,丝网版画的艺术形式逐渐受人欢迎,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创作中,丝网版画空前繁荣起来,与流行符号一拍即合,以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等为代表大量创作丝网版画,也使其传播到中国。丝网版画以印痕作为画面质量的载体,表现画面的艺术形态,构成和调节画面内容,充分展现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形式变化,摆脱传统绘画的思维定势,突破固有的视觉经验,以新的艺术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