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根本遵循。这次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创新的纲领性文件,体现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领域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根本保证,令我倍感鼓舞和激励。
三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重要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行业特色,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度、效”,潜心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彰显课程魅力,进一步推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走实走深。学院教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盖逸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时值“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三周年之际,作为高校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作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切实增强学生获得感和悦纳感。一是努力把“高大上”的理论讲得更接地气。“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擦亮底色,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二是努力把“有深度”的知识讲得更有温度。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与时俱进创新品质,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学生关切,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跳出既有理论框架和思维范式,注重知识体系完善优化,共同营造学生喜爱的“思政金课”。三是努力把“有意义”的课程讲得更有味道。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把学生真切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融入课程,通过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手段,朝着“把理论讲透、把实践讲活、把改革讲清、把发展讲新”的方向,进一步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曾祥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新时代呈现新气象,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青年担当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一代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后继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得到不断增强,其铸魂育人的价值力量,会使青年学生终身受益。青年学生学好思政课,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立德是成人的基础,明德是立业的前提,德是社会主义方向性的、第一位的用人标准,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就是引导青年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德修养。面对各种思潮的交叉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做到保持定力、稳住方向、明辨是非,关键是要明大德。明大德,是将爱国爱民情怀自觉融入到个人发展的奋斗中,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明大德,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体现,贯穿思政课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是青年学生学好思政课的底线要求和首要任务。
刘冬青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六点要求”,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将思政课建设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千秋伟业的重要高度,这既为理直气壮地开设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对办好思政课提出了时代呼唤。
步入新时代,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行业寄予厚望,我们理应肩负更大的责任,理直气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践行报国志向,从而为培养担当能源革命、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思政课教师,我一定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六点要求”和“八个相统一”上下苦功,让思政课堂既充满正能量,也焕发青春和活力,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努力为大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卢 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年以来,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着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在思政课堂上注重运用“纵横比较”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其一,深挖原著讲好思政课。比如借助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法国1851年12月2日政变的分析,比较马克思与雨果在评价路易·波拿巴上的重大区别,揭示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的不同;比较马克思与蒲鲁东在叙述政变过程上的重要区别,揭示唯物史观与客观史学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会唯物史观的理论魅力。其二,在古今对比和东西对比中,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通过古今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纵向上,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百年历史主题;通过东西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横向上,深入理解“东升西降”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特征,强化学生对新时代历史坐标的认知和理解。
石亚玲 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副教授
三年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标志,偏好生动性、趣味性又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如何破解“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的思政课教学悖论,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思政课教学的难题。如今,这个“悖论”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有了不一样的解法。在课程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存在的疑问为主体,研究学生“需求侧”,并结合教材重难点,做好思政课“供给侧”内容输出,坚持不错过热点问题、不回避尖锐问题的原则,有理有据地回答问题,努力解决学生需求与教学供给之间的矛盾,极大地提高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当然,思政课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价值教育。价值教育强调“亲其师而信其道”,好的教育教学还应该加强师生的思想碰撞、精神交流和人格对话,对学生倾注爱心和责任,做到用心用情传递正能量,这对于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具有非凡的意义。
曾庆桃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青年读书会指导教师、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做一名“勤”、“活”、“真”的思政课教师。
一是教师要“勤”。思政课教师要勤于学习、勤于备课,在学习中备课,在备课中学习,绝不做“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思政课教学涉及到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学等学科知识,思政课教师要勤于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课前要多时间进行备课。通常我每讲一堂课,都会花三至四天的时间去备课,尽管这些课程年年都会讲,但我每一次的备课,就像对待新开设的课程一样,总是力求将最新的理论知识与素材融入教学之中。
二是教学要“活”。思政课教学既要善于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我尝试在课堂开设“榜样面对面”教学形式,曾邀请张立勇(“北京榜样”人物)、谢小玉(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走进思政课堂,让学生与榜样人物面对面交流,感受榜样的青春力量。另外,我运用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模式,把课堂搬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观”等进行现场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
三是情感要“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思政课教师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让学生记住自己的思政课教师。我努力尝试课堂通过“课前五分钟演讲”、“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学生同唱一首红歌”、“给每位学生发一本《宪法》”等形式;课外通过“组织读书会活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一起共进午餐”、“与学生话谈时政”、“与学生一起打球”、“学生心理辅导”等形式,实现师生课上课下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