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走访华电煤业集团数智技术有限公司并举行“科技矿场”揭牌仪式

本网讯 3月13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文生带队赴华电煤业集团数智技术有限公司走访交流,举行“科技矿场”揭牌仪式,并参观了公司的研发中心。华电煤业集团数智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孙长春出席仪式。汪文生介...

2025-03-28 浏览详情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重庆、四川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17-02-19 21:23:19  作者:思政学院  来源:思政学院   点击:

缅怀探访•红岩精神世代传

参观红岩精神革命馆

参观渣滓洞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党的优秀儿女在重庆歌乐山和四川华蓥山斗争中,培育和形成了红岩精神。为触摸红岩精神,探访红岩魂,2017年1月16日至21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师赴重庆、四川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地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

1月17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位于歌乐山上的白公馆和渣滓洞,祭奠在共和国黎明之前牺牲的烈士。对于实践团的思政课教师而言,以此地为原型创作的小说《红岩》已经熟稔于胸,但是详细的讲解和实地的探访,仍然让教师们感触良多。中国共产党在川蜀大地领导的狱内斗争是在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狱外游击斗争则主要是在华蓥山。1月21日上午,实践团教师来到华蓥山游击队遗址,先后参观了《新华日报》造纸厂的泡料池、碾料槽、煮料灶和华蓥山游击队宿营地、游击战壕、游击步道、藏枪存粮洞等遗址。游击队的事迹壮烈感人,“双枪老太婆”的壮举震撼心灵。

历史的黑暗总是让点点星星之火显得愈加明亮。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团成员深深感到肩上的历史责任,要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中,为祖国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观学习•伟人情怀记心间

参观小平故居

座谈交流

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这片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为全面了解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1月20日上午,实践团参观了邓小平铜像广场、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和邓小平故居等地,并在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实践团首先前往邓小平铜像广场。邓小平铜像广场三面环山,形似一把天然的大座椅,铜像就端坐于广场草坪之央。实践团成员进行了庄严的敬献花篮仪式,并向邓小平铜像三鞠躬,深切缅怀革命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随后,实践团参观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分为“走出广安”、“戎马生涯”、“艰辛探索”、“非常岁月”、“开创伟业”、“您好小平”六个单元,通过图文并茂的珍贵实物、手稿、图片和视频资料,重温了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实践团随后前往邓小平故居。邓家院子坐东朝西,由东、南、北三组单层建筑组成,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故居内诸多珍贵的实物、图文资料,展现了邓小平同志极其真实又伟大的一生。

在改革攻坚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继续学习、发扬小平同志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定信念、砥砺意志、关注现实,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国家的改革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考察调研•城市发展面面观

参观广安城市建设

参观广安城市建设

四川省广安市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围绕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广安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1月19-20日,实践团参观广安思源广场、市委党校、市规划展览馆,实地考察高新产业示范区等地,深入学习广安市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建设总体思路。

一是变“红色圣地”为“旅游胜地”。广安,因为一代伟人邓小平而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因为一部反映共产党员革命精神的《红岩》声名远扬。广安市紧紧抓住这一特色,不断丰富广安的红色旅游内涵,并将其打造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二是红色广安的绿色崛起。广安市坚持“绿色低碳、健康宜居”理念,大力实施“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城市森林”四大工程,公园变绿肺、街道变绿网、河道变绿脉、庭院变绿韵。三是城市建设开新区。广安积极参与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中,“广安(深圳)合作产业园”体现了深圳拓荒牛的开拓、勤勉精神与广安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精神的深深融合,为广安的发展凝聚强大的力量。

通过考察和调研,实践团不仅了解了广安的城建思路、发展方向和取得的成就,也深深感受到广安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教师了解国情、观察社会的重要载体,对于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寻追忆•矿大精神代代传

参观学校旧址

教学楼石阶

中国矿业大学的百年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业兴业的发展史。学校自创办以来,先后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难困苦。其中,1970年学校从北京搬迁四川三汇坝办学,广大师生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见证和感受到当年矿大的艰苦岁月,1月19日上午,实践团来到重庆市合川区三汇坝矿大办学旧址,全面深刻地追忆和探寻百年发展历程和矿大精神。

学校三汇坝旧址包括两部分的建筑群,山上主要为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山下主要为教职工生活区。进入校区旧址后,实践团在一位年近七旬阿姨的讲解和带领下,参观了矿大教学楼、校医院、教授楼、学生宿舍等,一同探寻和感知矿大的历史脉络。当年矿大搬迁到三汇坝时,由于办学环境艰苦,所有的教师、教授子弟用石头干打垒,在山包上建起了一座石头城。当参观到食堂旧址时,听闻那时教师们生活条件也极为艰苦,每位教师的伙食是“每月半斤肉,三两油,三两糖”,足见当年教职工为建校付出了无比的艰辛。体力劳动繁重,让这些文人干重体力活本来就吃不消,加之吃住条件艰苦,矿大在当时爆发了令人恐慌的疑似克山病。而就是这样,当年矿大人也毅然挺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学校的命运始终与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联。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积淀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师生理应继承和发扬百年矿大精神,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学校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座谈交流•马院建设新经验

参观马院

马克思学院交流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研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1月16日上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重庆市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旨在为学院建设凝聚力量和智慧的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

实践团首先实地考察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该院教学楼一至五楼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发展到中国化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文化氛围浓厚,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良好。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为中心,介绍了学院、学科、学术、教学、学生等五个方面的情况。接着,田霞院长和李妍书记从学院性质、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及学院发展等方面介绍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的具体情况。最后双方就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深度合作达成共识,并期待逐步构建和拓宽师生交流渠道,促进学院全面整体发展。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座谈交流,教师们纷纷表示了解和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优秀经验,对于完善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条:副校长王家臣教授带队检查新学期课堂教学情况

下一条:【人民日报】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度过一个温暖丰富的寒假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