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专家共商煤炭革命大计
发布时间:2015-03-16 09:31:25 作者: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编者按】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讲话,引起了煤炭行业专家的深入思考与广泛关注。煤炭是我国基础能源,要做到绿色开发、低碳利用,作为煤炭人,应该深入思考煤炭生产与消费的大变革和革命。本报道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和学者为煤炭革命献计献策。
2月24日,来自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神华集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的“矿产资源开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讨论会”。与会专家通过主旨演讲、自由发言等方式,就矿产资源开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展开充分讨论。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教授主持。
谢和平院士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三个主要内容,即研讨中国工程院煤炭革命课题研究大纲、酝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以及提出未来煤炭开发的重点科学问题等。谢和平进一步结合煤炭革命课题进行了重点发言,报告了近年围绕煤炭煤炭技术变革和煤炭革命开展的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的研究成果,尤其系统介绍了采动力学、深部开采、绿色开采、煤炭低碳利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要求煤炭人应该提出煤炭领域具有前瞻性、革命性、颠覆性的课题,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各单位应该有自己的单位行为、单位目标,思考应该做什么,做好顶层设计。
谢和平在对会议总结时指出,延续了1000多年的井工式开采,是到了开始思考大变革和革命的时候了,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包括煤炭绿色开采从原理、技术到整个开采系统的变革。他希望拓宽视野、重新定位,在现有基础上还可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开展进一步的研讨和预研,即:煤层气能源与资源开发一体化及井下采选充电热气一体化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可行性探索,有朝一日,中国的煤炭开采到地面上不是出原煤,而是出电、出气、出热的能源输送体系。这两个探索具有颠覆性、革命性、创新性,将进一步进行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教授高度重视会议,专程参加讨论并做了具有重要见解的讲话,他评价谢和平院士的煤炭革命课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对煤炭的关注,作为煤炭人应该有担当、有责任,做好煤炭自己的事情。钱鸣高指出,煤炭由2000年的10亿吨至今达到近40亿吨的消费量,由于大量使用煤炭超出了环境容量,煤炭成了空气污染、雾霾的“元凶”,社会上“控煤”和“去煤化”呼声很高,由此使煤炭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经济形势下滑、掉进了“冰窟窿”。全国70%的煤炭企业亏损,550万煤炭矿工大部分处于贫困线上。由于过去煤炭的“黄金时期”对社会的影响,现在社会不仅不同情、还继续对整个煤炭行业进行责备、责难。这些责备尽管有失公允,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还不具备“科学消费”40亿吨煤炭相匹配的科学与技术。因此确实存在与煤炭行业有关的科技界自身的问题,作为煤炭人应该深刻反思这一过程。由于产业结构问题我国能源效率低下,仅为美国的1/4、日本的1/10。作为以服务煤炭行业为目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显然要在这方面找到答案。我们必须要培养具有责任心和能够静心做学问的人。而且要在科技上有顶层设计。集中一批力量解决对行业有影响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我国不同层面上的战略咨询项目都认为45亿吨原煤是峰值、是天花板。但现在还没有能说清楚这45亿吨煤应该如何合理利用,使用后又会对环境影响到什么程度。与45亿吨相匹配的科学技术难点如何依靠技术和管理来解决。我国年矿井瓦斯抽采量大约能够达到每年200亿方,但还有不同浓度的提纯问题和开拓系统改造问题。地面抽采的空间有多少?地下气化能否经过攻关得以解决。钱鸣高希望进一步加强煤炭开发与综合利用一体化方面的基础和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教授结合“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成立背景,重点阐述了“科学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引领下,如何推动第三次矿业技术变革。何满潮介绍了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与装备、泵房吸水井集约化设计与装备、矿井新能源(地热能)利用技术与装备、滑坡灾害监测-预报-控制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等5项成熟技术,规划了N00工法配套支架与系列装备等6项未来挑战性核心技术。
姜耀东教授做了发言并且最近在新华网发文指出,认为在目前国际能源深度转型时期,提“后煤时代”尚早,“去煤化”不可取。姜耀东指出,不是煤炭导致雾霾,而是煤炭的粗放利用才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姜耀东表示,这个论断来源于数据的支持。“2013年,有3亿8千万吨煤炭在京津冀地区燃烧,其中20%是散烧煤。但它们燃烧后所排放的二氧化硫的量与所有大电厂排放的量基本相同。北京冬季单位浓度PM2.5中致癌物是夏季的25倍,原因何在?其实主要在于散烧煤的影响。”姜耀东论述道。将散烧煤尽可能改为集中燃烧、提高煤炭发电比重无疑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应当大力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燃煤火电机组。据姜耀东介绍,燃煤电厂的煤耗差别很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每千瓦时煤耗可以低于300克,而小火电机组有的要达到400多克。大机组的污染处理能力也优于小机组,甚至可以达到近零排放。但现在的问题是,“虽然这些措施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但由于体制原因,落实中并不顺利。”姜耀东认为,“由此可见,不合理的体制是经济粗放发展、煤炭能源粗放利用的重要原因。为了消除大气雾霾,必须先解决‘体制雾霾’。”
葛世荣教授以“关于煤炭开采技术革命的思考”为题报告了煤矿开采系统的4大技术变革,即:无人采矿技术变革、矿井运输技术变革、采矿减损技术变革、化学开采技术变革,通过技术变革全面实施仿生采矿,实现采煤无人化、运输连续化、排放近零化,达到煤矿安全高效洁净生产的目的。
缪协兴教授以“西部煤炭开采的基础科学问题”为题、康红普教授以“煤矿巷道支护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为题、鞠杨教授以“深部开采条件下矿山岩体应力场、裂隙场、渗流场的可视化方法探索”为题、高峰教授以“超深部岩石力学”为题、秦勇教授“深部煤储层研究”为题进行了报告,邹放鸣教授、王佟研究员、顾大钊教授、周宏伟教授等也纷纷发言,反映出专家们对煤矿开采科学问题的真知灼见。
3月2日,《中国科学报》头版刊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等的文章《煤炭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