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校团委牵头做好筹备和组织工作,各学院积极配合,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紧紧围绕“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的主题,奔赴全国各地,认真开展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团队,形成了一篇篇优秀报告。大学生记者团就此采访了获得校级特等奖报告团队“骐骥奇迹实践团”以及“矿大(北京)赴鸡西社会实践团”,揭秘特等奖报告得主背后的故事。
团队NO.1

队名:骐骥奇迹实践团
Boss:武荃,来自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成员:陆泓波、赵亚风、颜程良、冯钰华、刘陵霞、刘鑫、罗程、吕惠
技能get:赴北京清红蓝学校、河南省清丰县西赵楼小学等地,通过查阅期刊文献、请教老师学者、实地调研、走访、座谈、调查问卷、亲身支教等形式,调研现阶段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相关情况和预测大学生短期支教走向,为建立短期支教长效机制出谋划策。

相约起来 我们要去支教
说起团队的组建过程,“骐骥奇迹实践团”每一个成员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志同道合”,他们都怀有一个支教梦。而队长武荃,2013级化学专业的一位阳光小女生,可算是“始作俑者”了。当校团委下发了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通知后,她便马上展开行动,寻找志趣相投的小伙伴。
如果说相同的想法让他们最终走在一起,那么“绿缘根与芽”社团则是让他们相互认识的平台。团队9人都是“绿缘根与芽”的成员。“我爸妈都是普通老师,所以他们能够给我联系到支教的学校。”当武荃把相关情况跟身边的同学说出来时,得到了包括大二和大三同学的响应。“我们跟你一起去!”——青春的敢想敢做转化成为了一腔热血。
“我们不想跟着学长学姐们一起去实践,我们有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他们团队的特点,获奖不是第一目的,只为实现自己的想法。相约一起,便齐心协力,用汗水浇开青春的花朵。

行动起来 辛酸泪水背后有更多收获
在河南省清丰县韩村乡西赵楼小学的五天时间给骐骥奇迹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这一群原本家里爸妈的“小苹果”们真真切切吃了一回苦。
所有的生活问题都得由他们解决,学校只提供教学场所和基本教学设备。团队在濮阳市找了一家廉价宾馆住下,3人挤一间房。从濮阳市到清丰县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他们每天需早上凌晨6:00起床,然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到达清丰县,再转坐20分钟左右的三轮车才能到达学校。
第一天到达的情形更是难以忘怀。当时下着雨,再加上第一次到达,对当地环境并不熟悉。于是,在从市里坐公交车到县里时,公交车到了站他们都不知道,过了一站才恍然大悟,匆忙下车。“那个公交站还特别破旧,顶上有一个大洞。”于是,9个人便簇拥成一团,一时也顾不上那水帘洞般的“美景”了,焦急中等来了返程公交车。
问题远没有结束。当他们到达当地学校后,发现实际情况与他们的预想有出入,原先备好的课件都需要临时修改。第一次坐硬座的他们,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后,都早已疲惫不堪了。“当时真的特别想洗个澡好好睡一觉。”祸不单行的他们发现电脑不够用了。于是轮流改,一部分人先洗澡睡会儿,等另一个人改好了,再把他叫起来继续改。9个人便是这样,你改我睡,你睡我洗澡,电脑不在的那个房间的同学更悲催,电话一响,便要摸索着起床,赶往另一个房间“交接班”,一直忙碌到凌晨两点才结束。
第二天清晨6:00,闹铃准时响起。这时候团队中有一位赖床的同学成了起床“困难户”,团队其他成员便“群起而攻之”,嗓门儿大一点的,不停的叫唤,调皮一点的直接把他的枕头拖出来,不停地抽打他,还有人甚至快要把他从床上拖下来了,经过一波又一波的轮番轰炸,再强的睡意也化成了灰烬。
“反正是活下来了。”回想起当时的困难,队员们开玩笑道。“我一回家就狠狠地吃了一顿白米饭。”刘陵霞——这名来自祖国南方的女队员,对中原地带日复一日的面食已经心有余悸。

“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老师很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走上三尺讲台,这群小老师们一直在思考着支教的利和弊,希望能给孩子带来进步,得到当地各方的支持和认可。
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和准备,他们的课程表终于定下来了,他们抛开平时有学校老师教授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取而代之的是手工课、音乐课、象棋课等通识趣味课程。“短短几天的支教,不可能让那些孩子在成绩方面有很明显的进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决定让孩子们对世界多一些了解。
如今想起,五天的生活历历在目。忘不了,在理想课上,那些孩子连“旅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有个班的孩子只是学着老师说的“我想当画家”的例子,几十人都想成为画家;忘不了,象棋课上,那一群熊孩子一次次把摆好的棋局弄乱,之前准备的残局解法都变得很遥远;忘不了,音乐课上,孩子们第一次弹奏出哪怕只是“一闪一闪亮晶晶”这样简单的曲调时惊喜的可爱笑容;忘不了,那天中午,与孩子们一起折纸飞机,将梦想一并放飞天空的快乐,汗水早已浸透白色的队服……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内心是很纯粹的,心早就跟那些孩子融合在一起了。
时光总是静悄悄地溜走,然而队员们早已跟孩子们打成一片,离别时,他们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下午上完课就走了。但不管是学校老师还家长,都给予他们很大的赞同。“那天下午,有个孩子跑过来跟我说,哥哥,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因为老师很帅……。” 冯钰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心里真的很难过,就是麻麻的感觉。”武荃动情地说道。
“挖”煤不能成为一种任性
“煤炭”作为我们学校的特色,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绝大部分团队都会选择与煤炭行业相关的主题进行实践,竭力要从煤的身上挖出新意。然而,对于骐骥奇迹实践团而言却是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其实,在组队的时候就有学长学姐对我们说过,作为一名矿大学生,最好是选择与煤矿相关的主题进行实践,这样我们才容易得奖。”在向前辈们讨教社会实践经验的时候,他们听到了这种常规的思维,但他们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然而,他们不仅仅实现自己支教的愿望,还针对网上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利弊问题的争议进行了广泛调研,从支教志愿者、老师、被支教学生及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教育部门等方面进行了解,综合分析了当下大学生进行短期支教的优点和存在的一些不足,还结合所查阅的资料,给出了相应对策。因此,他们的报告得到了评委老师以及广大同学的赞誉和认可。
“其实只要我们团结用心认真,结果往往就是好的。”总结到获奖的经验,他们如是说道。矿大同学不仅能“找黑金”,还能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一颗青春热心关注社会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哪怕是最微小的行动,去体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团队NO.2

队名: 矿大(北京)赴鸡西社会实践团
Boss: 马越,来自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成员:卢彤春、苏璨、秦晓童、潘昱枫、滕昱坤
技能get:深入煤炭一线企业,下矿井,爬巷道,重点调研矿井供电系统、矿井除尘系统、矿井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与井下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拍摄了大量真实反映井下现状和煤矿工人作业环境的照片,为同学们了解煤矿的主要构成及运行流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针对一些相关部门及行业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建议或者改良措施。

一路北上 欢乐六人行
“越神,动作轻点,大清早的,好吵啊。”
“晓童,把剩饭赶紧吃掉,别整得宿舍馊不啦叽的。”
……
打闹、欢呼、拌嘴、K歌,学10楼834宿舍,寄居着机电学院2013级电气专业的6人:马越、卢彤春、秦晓童、苏璨、潘昱枫、滕昱坤。从南到北的相聚,脾气相投便欢乐热闹至极。自助派对嗨到深夜,角色扮演誓争高低。大学生活一年多时间里,宿舍一家人,欢乐趣事特别多。
但不管怎样,在以煤炭为特色专业的矿大学习,没有见识过煤矿的真面目,总觉得有些遗憾。于是今年暑假,他们一个个整装而待,一路向北,先参观了精美丰富的黑龙江省博物馆,然后深入数百米深的地底,探寻煤炭的奥秘,接着向北,密山口岸,割让历史的厚重感,让他们不禁唏嘘感慨;中俄边陲宏伟壮观的白色国门,又引得声声赞叹,着实是一场获益匪浅的实践旅行。
对于他们来说,这场东山煤矿之行,是团队每一个人的渴望。晓童向往哈尔滨哥特式建设,想去探个究竟;来自南方广东的滕昱坤不知能否适应东北的气候、饮食;而作为从小在矿上长大的队长马越来说,更想深入去了解一下那地下千米深的世界。

“不识煤炭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矿中”
同是2013级学生的6人,尽管都还未系统地学习专业课,暑假矿井之行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一行人来到了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乍一眼看去,干净整洁,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矿区那么黑污杂乱。他们还受到了矿上领导热情的接待,安排他们参观了井下通风、供电、运输、掘进、调度等流程。
纵深的不断深入罐笼经过4分钟的运行,成功到达800米深的井底,没有印象里阴暗潮湿,幽深恐怖。罐笼停稳后,眼前的场景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俨然是一个宾馆,不仅有吊顶,下铺地板,地面摆有沙发,还栽培了赏心悦目的花花草草。晓童和彤春惊讶的表情逗乐了工人师傅,现场一片欢愉。
当缆车行进到1000多米的距离,地热温度已高达32摄氏度,还有刮煤后煤壁上产生的滚滚热浪。待一行人安静下来,他们一个个都眉头微皱,热汗直淌,好似热锅上的蚂蚁,体会到实践的不易。井下煤尘滚滚,能见度不足1米,几个小伙伴你瞪着我,我瞅着你,一个个如黑面三郎的窘态,不禁失笑。当看到采煤工人们漆黑的面庞,略带血丝的眼孔,光着的膀子,拖着的靴子,衣服早已汗湿的情景,一个个却又说不出话来。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在高强度工作,确实太不容易了。”井下的艰苦环境让每一个人都唏嘘不已。过巷道的时候,道路比较狭窄,只能弓着身子过去,这可苦了身体健硕的滕昱坤,整个人猫着,一步一步往前挪,说起那段经历,几人都叫苦连连。而这些经历也都让他们对煤炭行业生产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煤炭工人的生存现状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这也加深了他们对于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为直观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他们要在学校牢固扎实理论知识学习的决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几日的煤矿之行让几人俨然得了“煤矿病”一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总会时不时地联想起当时下矿的情形。
前段时间辽宁阜新发生矿难事件后,团队几人在寝室里面组成了特殊专家组,探究起了事故发生的原因。“还记得咱们在回风巷的情景吗?那地方煤尘那么大,有一点火花问题就大了。”马越一本正经地说道。“看新闻说还发生了矿震,矿震引发电气设备短路的话……”秦晓童神情严肃的补充道。
不管他们分析的对与错,这次的矿山之行对他们来说都是获益匪浅。“操纵刮煤机和液压支架后才知道,平日里见到的用到的煤炭的开采竟是这般艰难,需要这么多的投入”,他们如是说。而那些快乐的回忆,更是他们大学甚至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部分,“看到我们6个在巷道支架前穿着矿工衣服的合影,在矿大读书也算不留遗憾了。”几人都开心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