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的乌鲁木齐,天气阴沉,零零星星飘着小雪,刚刚在电话里跟远在北京的学生叮嘱完毕业论文注意事项的陆明心,又匆匆乘车从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南昌路校区奔向新校区。天冷、路滑、交叉路口,两车相撞的巨大声响,120急救车呼啸而来……12月8日11时40分 ,陆明心老师的生命定格在了45岁,定格在了美丽的新疆,永远映照着天山的皑皑白雪。
谁去都苦 那就让我苦一点吧!
1966年2月28日,陆明心出生在产煤大省河南,他的家乡是近代重工业的发源地焦作,也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的诞生地,从小便和“煤炭”结下了不解之缘。属马的陆明心,性格像马儿一样勤奋、努力。他在小学、中学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981年,年仅15岁陆明心,考取了焦作矿业学院采矿系,成为年级最小的大学生。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到西部工作,在兰州煤矿设计院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1988年起陆明心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又回到故乡,就职于焦作煤业集团公司科研所。设计院和科研所的工作经历让陆明心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而对科研的热爱让他再次走进了学校,2000年,他考取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并于2003年留校开始担任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学院矿业工程系教师,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他心爱的象牙塔。
2011年上半年,学校接到中央组织部选拔第七批援疆教师的任务后,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王家臣首先想到的就是陆明心: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即将迎来升为本科院校的工作,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能讲一门课的教师,更是一位对采矿专业了解非常全面、能够设计制定教学计划的教师,陆明心是学院里为数不多能当此重任的人选之一。
但是很快,王院长犹豫了:陆明心还担任着学院矿业工程系党支部副书记的职务,业务能力出众的他也到了晋级教授的关键时刻。更何况,家中八十高龄的老父亲和多病的老岳母需要儿子照顾,刚上高中的女儿需要父亲疼爱,没有正式工作长期打零工的妻子需要丈夫关心……远离亲人和熟悉的都市,陆明心会同意吗?
“谁去都是苦,我要不去,别人去也是一样,那就让我苦一点吧!”陆明心在王院长和人事处长面前这样说,没有一丝的犹豫和推托。
支教边城 煤海天山永铸师魂
交接完工作,安顿好家人,2011年8月25日,陆明心来到了乌鲁木齐,夏末秋初的新疆,正是最美的季节。
援疆的日子是辛苦的,气候的不适应、饮食的不习惯、交通的不方便都是其次,最主要的对亲人的思念、对学生的惦记太过磨人。援疆的日子又是充实的,陆明心来到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采矿工程系后,很快融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他担任了煤矿开采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了课程设计、科研指导等工作,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每一天的安排都是满满当当。援疆的日子更是快乐的,同学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获得解答后满意的笑容,让他感觉无比欣慰。虽然和同事、同学们相识的时间不长,但大家都被这位温文尔雅且具有大师风范的援疆教授所折服。在他的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会被他的渊博知识所吸引,在课间和平时的生活中,每一位同学都被他那特有的亲和力所感染,每一位同学都喜欢和他交朋友。他对待学生和工作也充满着无限爱意,他的爱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他的爱体现在对待学生亲如一家,他的爱体现在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采矿工程系的学生们至今还记得陆明心的谆谆教诲:“你们做人要诚实坦荡,对工作要踏实敬业,还要精益求精,从事矿业工作,安全大于一切。”
和陆明心一同在新疆工作的“援友”们回忆起他,印入脑海的是一个忙碌的身影和一张亲切的笑脸。“他是一个好人,一位好老师。”日日里一同探讨学术问题,一起交流课堂经验,但是谁也不会想到,相处的快乐时光竟会如此的短暂。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乌鲁木齐街头的严寒瞬间变得仿佛能沁入骨髓,一向支持丈夫工作的妻子数次昏厥过去,而乖巧听话的女儿拿着一只爸爸佩戴多年的手表始终不肯放手,仿佛秒针走动的滴答声是父亲的心跳。“陆老师,我们想念您。”同学们发出了这样深情的呼唤。
吃亏是福 我愿享受这种福气
熟悉陆明心的人都知道,“吃亏是福”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经常打趣说,我很愿意享受这种福气。学院连续几年年度评优,同事们都一致推荐他,他摆摆手说:“给年轻教师吧,他们评职称更需要这样的荣誉。” 一同做项目,到排名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名字往后排,总是说:“其他同志的贡献更大。”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秦跃平告诉记者,学院的采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临验收,本不是他份内的事情,他却熬夜准备,为顺利通过验收起了关键的作用。青年教师赵洪宝回忆与陆明心一起带学生在山西做毕业设计的日子时说:“他不仅仅是带学生,更是在尽心尽责地带我,在我因为刚参加工作课时不足的时候,又把共同的课时让给我。”一位学生听说他喜欢喝茶,就在研究生复试前准备了崂山绿茶送给老师,陆明心毫不客气地跟他说:“要么你出去,要么你的茶叶出去。”待到学生空手再来时,陆明心亲切地与他谈了一个下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
矿业工程系系主任侯运炳在追思会上泣不成声,发言几次进行不下去,他反反复复地说:“他总是不追求自己能得到什么,安心做事,见了名利就让……”曾经是他的学生,现在是他的同事的杨胜利拿出陆明心送他的两瓶酒:“这么多年了,陆老师在工作上和生活上总是帮我,他说有空从新疆回来,我们兄弟俩要好好喝两杯。很想他。”他红了眼眶。
最后电话 他打给了他的学生
采矿工程2009级的刘永义的手机里,有一个他永远都不会删掉的来电记录:2011年12月7日15时50分,陆老师。来到新疆,陆明心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他的学生们,电话成了他关心这帮孩子们最直接的方法。像往常一样,陆明心耐心地指出了他毕业论文上的几处不足,督促这个大男孩儿要多为找工作做些准备,叮嘱他要注意保暖当心身体。刘永义至今无法接受,这是最后一次听到老师亲切和蔼的声音了……
陆明心的追思会上,他曾经教过的学生不顾严寒从各地赶来,将一个小小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只为向他们敬爱的陆老师三鞠躬。其中就有不少是陆老师曾经担任班主任的采矿工程2007-2班的学生。凝聚了陆明心无数心血的采矿工程2007-2班是当时学校的明星班集体,既是校级先进班集体,又是校级先进团支部,2011年毕业时就业率达到100%。陆明心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贡献力量,他常教育学生说:“年轻人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既然是学采矿的,建议你们毕业后都到基层锻炼,感受一下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把你们学到的东西都与现场结合起来,这样你们会前途无量”。在他的教导下,采矿工程2007-2班的就业学生全部到煤炭生产一线就业。2011届毕业研究生吕明凤在陆明心的影响下,到北京市房山区担任村官,支援北京新农村建设,采矿2008级研究生潘彦国亦听从老师的指导就职于西部一个露天矿上。
陆明心的心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从教以来,他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他讲授4门本科生课程,都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他先后指导6个班40名学生的毕业实习、36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带领、指导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科研训练312人次。他多次带领学生到煤矿下井实习,总是叮嘱学生注意安全,亲自检查学生们是否戴好安全帽,在崎岖的巷道中,他总是走在最前面。
奉献采矿 人生无怨无悔
2010年,陆明心带着学生在内蒙古一起下井做底板比压测试,当时井下还没有乳化液管,只有靠人力来压液,他自己挑最重的活去做,带着学生一起在井下连续工作7个小时,双手都流血了仍然继续工作。学生有畏难情绪时,陆明心就告诫他们“不能要求别人,只能完善自己。”
他对学生严格,对自己更为苛刻,也正是这份苛刻,让他在自己喜爱的矿业领域有所建树。
陆明心主要从事采矿的岩层控制、巷道支护、软岩支护、放顶煤工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急倾斜薄及中厚煤层走向长壁综采技术研究”、“梧桐庄矿大角度仰斜开采技术研究”分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二、三等奖,“工钢园对棚软岩支护技术研究”获国家安监局三等奖。他主持和参与了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包括“特浅埋深煤层工作面合理支护强度研究”、“内蒙黑城子煤矿围岩特性及工作面合理支护强度研究”、“高应力三软煤层巷道封闭式组合支护技术研究”等,他编写的著作有《工程项目管理与案例》、《煤矿安全技术与管理》等,更有30余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工作期间,他还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为采矿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等到老了以后,回顾我们自己的一生,那绝对是充实的,无怨无悔的,最有意义的。”他曾经这样对他的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