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会议

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古德生教授

校长乔建永教授代表学校及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致词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苏萍院士作情况汇报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叶玉江做总结讲话

教育部科教司科学技术司明炬处长讲话

专家组成员实地考察国家重点实验室
9月20日,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为组长的8名国内著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认为,该实验室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一致同意通过验收,为学校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上午8:30,举行验收汇报会。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古德生教授,煤炭科学研究院抚顺分院王魁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中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冯夏庭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蔡美峰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陈冬生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马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程桦教授,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叶玉江,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郭哲副主任、吴根副处长、王忠,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周文能处长、王静副处长,教育部科教司科学技术司明炬处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乔建永,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苏萍,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孙继平、范迅、姜耀东、王忠强,党委副书记朱书全出席会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两地有关职能部门、有关学院负责人,该实验室部分人员参加了汇报会。汇报会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郭哲副主任主持。
我校校长乔建永教授代表学校及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致词,对专家组和各位领导的光临学校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体制、历史沿革、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乔建永指出,学校对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高度重视,将其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建设,在人才引进、试验场地、科研设备、研究人员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他表示学校将以这次验收为契机,坚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举的方针,把实验室建设成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机构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吴根副处长从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要求、建设验收内容、验收会议程序、注意事项等做了说明。
在古德生组长的主持下,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苏萍院士从实验室基本信息、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研究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实验室平台建设与经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六个方面汇报了实验室建设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分别介绍了学校北京、徐州两地对试验室建设期间的支持和管理运行体制及机制。
随后,专家组针对汇报、审阅材料过程中的情况与校领导、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座谈和交流,主要围绕实验室凝练方向、学术研究、设备开放等内容展开。通过交流,专家们进一步了解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并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为了加深对实验室建设成果的认识,专家组成员及与会领导在我校领导的陪同下,深入重点实验室各分室进行实地考察。每到一处,都认真听取实验人员介绍,仔细察看实验设备远行状况和相关制度。在听取实验室主任汇报、认真审阅有关材料、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专家组经过认真讨论,形成了验收意见。
12:00,举行验收意见反馈会。专家组首先宣布了验收意见。彭苏萍院士对专家组给予实验室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表示感谢,并表示要认真落实有关建议,做好整改工作。
乔建永代表学校对专家组高效、认真的工作表示敬佩,感谢专家组对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表示要认真研究落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远行机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真正把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代表国家高水平的实验室。乔建永还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届时出席我校百年校庆庆典活动。
教育部科教司科学技术司明炬处长代表教育部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表示祝贺,并还对实验室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希望,希望以这次验收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育部也将会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叶玉江做总结讲话,他代表科技部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表示衷心祝贺,对专家组的卓有成效工作表示感谢,对我校对实验室建设和验收工作所作的努力表示谢意。
叶玉江着重就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他指出,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下一步要加强顶层设计,既要着眼国家科技长远发展,又要思考可持续发展。实验室要有一批稳定的人员,长期开展工作;要逐步形成实验室的特色思路和文化,不以人的变动而变化;要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要加强团队建设,形成既团结奋斗、有有序竞争的团体氛围;要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面向科技、教育、企业界开放;要借助高校的科学发展,促进实验室与高校发展紧密结合,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2006年5月26日组织专家对建设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2006年7月26日正式批准建设,建设地点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主。这是煤炭系统获准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年多来,该实验室面向国家能源安全重大需求,围绕煤炭资源勘查、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开采这一总体目标,凝练形成了煤炭资源特性与资源勘查评价、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以及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等4个研究方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7项,充分体现了实验室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实验室建设期间,形成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实验室在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增了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5人。
实验室建设经费全部到位,使用合理。按照建设计划,购置和研发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了多个实验系统,运行良好,并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实验室人员编制、管理权限、科研用房与环境改造,以及运行费等方面给予了有力保障;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实验室制定了系列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并得以执行;实验室在开放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