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来校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9-09-11 10:57:39 作者:文/文法学院 图/苏凌峰 来源:文法学院
点击:




9月9日,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晓虹教授来我校作报告。报告会由文法学院党总支部书记田霞主持。
报告会前,副校长范迅与周晓红进行了亲切交谈。范迅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希望周晓红能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周晓虹以《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为题进行了阐述,报告分四个部分:文化反哺的提出及其社会背景、研究设计与资料的获取、有关亲子互动中“反哺”现象的若干讨论和简短的结语。
在“文化反哺的提出及其社会背景”中,周晓虹指出:文化在过去一般是长辈像晚辈进行传授,比如父亲向儿子、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却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现象。我们用“文化反哺”这一概念指代这种现象,我们将“文化反哺”定义为“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在研究设计与资料获取时,周晓虹采用了典型小组访问法,即将那些在亲子互动方面富有特色的不同的几个家庭组合在一起进行访谈。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周晓虹总结道:(1)亲子之间的“反向社会化”或曰“文化反哺”现象不仅已经出现,而且成了与传统的文化传承(社会化)模式相对应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这种现象在城市家庭以及居住在城市中的“移民”家庭中尤为明显;(2)在亲子之间发生的这种“文化反哺”现象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从价值观的选择、生活态度的认定、社会行为模式的养成,直至对各种新器物的了解和使用,而在文化的表层(行为或器物层面)这种现象更为明显;(3)子代向双亲进行“文化反哺”的能力主要得自于他们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他们受旧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束缚较少,以及他们凭借语言和器物(如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络)接触的优势而获得的从媒介、广告、市场及生活本身获取社会信息的便利性、对生活意义进行解释的权威性;(4)“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动摇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地位,使得双亲常常会遇到来自子女的各种反叛和挑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对变迁社会的顺应能力。
周晓虹的报告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惟妙惟肖、深入浅出,并结合他丰富的个人学术研究经历和实际调研数据,对发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反哺”这一社会现象做了精辟的分析,为在场同学上了一场生动的文化教育课。
报告结束后,现场学生纷纷上前与周晓虹交流感受,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2009级新生聆听了报告,这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