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约为610万。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到年底估计会有150万人难以就业。而明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返乡农民工有485万人。温总理近期指出:“当前我们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我校高度重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校党委书记杨仁树在最近学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冲击到了实体经济,2009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就业压力很大,这是对我们一个重大的考验。因此,全校上下一定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要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开拓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渠道;二要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全面就业;三要以首届董事会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面向基层、面向煤炭企业一线就业;四要形成全校促就业的良好局面,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实现就业。
校长乔建永在我校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会上也指出:要全力做好学校就业工作:一要确立教学质量是就业工作基础的理念。从抓学生到课率、及格率入手,抓好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从抓考研率和出国率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培养层次和质量。从抓学科交叉着手,鼓励非主体学科、专业学生,最大限度向主体学科、专业靠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要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是就业工作捷径的认识。学校每年都要认真分析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指导意见;要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教育学生“行行出状元”,这是就业的根本出路。三要确保稳定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既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性指标,也是学校稳定的政治目标,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刚性指标。对此,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都要关心支持就业工作,就业教育要贯穿从入学、培养、毕业全过程。
为此,学校将采取如下举措,加大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
1.开设寒假就业“绿色通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支持和及时办理就业派遣
开设寒假就业“绿色通道”,寒假后一周和开学前一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毕业年级辅导员将坚守岗位,照常上班,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快捷的就业派遣,就业信息的支持,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2.开通就业咨询热线,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与服务
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开通热线(62331195),为毕业生提供不限时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包括:就业政策、手续办理、需求信息、心理咨询等方面。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及时排除困难。
3.加大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力度,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支持
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各学院加大岗位需求信息收集力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学院之间就业信息实行无障碍沟通,实行共享。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由专门人员负责岗位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确保就业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努力帮助毕业生扩大就业视野,落实就业岗位。
4.加强毕业生创业支持,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在当前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是一种较好的措施。在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政策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积极整合学校相关部门的优势,为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创业教育;同时,可利用我校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的良好平台,为毕业生创业实践构建创业孵化基地;在创业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支持。同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回家乡创业。逐步建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
5.开展毕业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京外、基层、西部、煤炭生产一线就业
深入开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他们坚定信心,树立科学就业观,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同时,在毕业生中大力倡导“基层就业,人生同样精彩”的就业氛围。加强与煤炭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与北京区县人事局等联系,积极推荐毕业生。
6.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 “一对一”帮扶
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帮扶。各学院在就业中要摸清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对于就业困难毕业生要进行详细备案,每周通报其就业进展情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来自地震灾区的毕业生,要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7.推动就业工作“全员化”,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力量,齐心协力做好毕业生就业
各学院积极发动师生员工力量,由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制定符合本学院情况的就业工作措施;对每周的就业进展要进行全院通报,包括各个系、专业、班级,研究生就业进展要通报给导师本人;要求毕业年级辅导员做好学校与学院的沟通,积极传达学校就业工作相关政策及措施,构建由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负责,系主任、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新体系。要逐级落实相关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切实做好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