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向地震灾区捐赠价值百万元的专业仪器
发布时间:2008-06-11 15:10:29 作者:文/张玉强 图/杨晓杰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6月10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在B楼大厅举行抗震救灾专业仪器捐赠仪式。我校何满潮教授向地震灾区捐赠了25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震救灾专业仪器——滑坡摄动力远程监测系统,总价值约100万元。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副组长、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主任吕国平、环境司司长姜建军、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彭齐鸣,我校校长乔建永,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仪器捐赠者何满潮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捐赠仪式由彭齐鸣主持。
吕国平首先代表国土资源部致词,向我校捐赠抗震救灾专业仪器的个人和单位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在灾害防治和灾区重建过程中一些主要工作,希望在灾区的重建过程中,更加充分利用科技人员的特长,发挥科学技术优势,为抗震救灾做出贡献。
校长乔建永教授在仪式上讲了话。他说,汶川地震发生后,灾情和灾区人民,时时刻刻牵动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生员工的心。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人民子弟兵紧急出动参加抢险,国家各部委的领导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抗震救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更多的人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工作,积极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中国人民的行动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一所以能源和安全为特色的教育部直属的研究型大学,在灾害防治方面有着突出的学科、科技和人才优势,地震灾害发生后,广大师生员工心急如焚,一直希望发挥学校现有优势,为救灾抢险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何满潮教授作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作为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从5月中旬开始,就夜以继日带领课题组全体同志加班加点,赶制了25套学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仪器设备——滑坡摄动力远程监测系统,价值百万元人民币,无偿捐赠给灾区。希望为灾区的灾害预防、控制和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支持。今天的捐赠,表现出了我们党培养出来的优秀知识分子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表现出了一名大学老师、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党和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希望上级组织尽快协调安排学校的教授专家等科研人员奔赴灾区,把仪器设备安装到位,为灾区的人民造福,为抗震救灾贡献中国矿业大学的应有的力量。
随后,甘藏春向何满潮教授颁发了捐赠证书。
捐赠仪式结束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在办公室亲切会见了乔建永、何满潮及有关人员,并就灾害防控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充分肯定了何满潮教授捐赠的仪器设备在灾害防控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希望学校继续发挥学科和科技优势,加大灾害防控方面的科学研究,为灾害防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乔建永向贠小苏副部长简单汇报了学校的科研、学科优势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热情邀请国土资源部领导方便时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
捐赠仪式前后,我校何满潮教授通过仪器模型进行现场模拟,向有关专家和国土资源部的司局领导介绍了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并与有关人员就灾害防控等进行了技术交流。大家纷纷对我校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据悉,滑坡摄动力远程监测系统能够改变传统的监测方式,从对滑坡的“现象监测”转变为对“下滑力-抗滑力”的本质监测,从对“点监测”转变为对“滑坡力学平衡系统”的监测。在监控方法上,则把摄动力加入滑坡系统,使其具有远程性、实时性和智能性。此外,该系统还有监测数据自动采集、边坡应力状态远程无线监测,不受距离限制,现场监测数据的实时自动接收等特点和优势,既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岩土体边坡滑坡灾害监测,也可用于其它岩体边坡应力及其加固结构工作状态的监测。该技术成果及成功应用已获得教育部鉴定,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该监测系统先后对内蒙古平庄西露天煤矿边坡、西气东输工程延安段重点边坡、新疆伊犁水电站活动性断层以及吉林高速公路边坡的稳定状态进行过远程预测预报,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