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走访华电煤业集团数智技术有限公司并举行“科技矿场”揭牌仪式

本网讯 3月13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文生带队赴华电煤业集团数智技术有限公司走访交流,举行“科技矿场”揭牌仪式,并参观了公司的研发中心。华电煤业集团数智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孙长春出席仪式。汪文生介...

2025-03-28 浏览详情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教学相长】化工设计竞赛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5-10-19 11:00:11  作者:牛雨蕾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老师,我可以抱抱您么?”一个女孩子涨红了脸,眼睛泛着光,注视着眼前早已被泪水充盈眼眶的老师。张老师微笑着点点头,伸出双臂一把揽过女孩:“祝贺你们,你们真的很棒。这段时间你们太辛苦了,未来的总决赛还要加油。”这样的拥抱似乎感染了在场的其他人,其他男同学女同学也纷纷跑过去,给每个指导老师一个大大的熊抱……

时间拨回到2015年8月3日。这一天,在内蒙古工业大学,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北赛区的比赛已经结束,最终的结果公布:由我校化环学院化工专业大三学生张旭、赵鹏、张家赫、苏慧、安澈等5名同学组成的“疯狂一夏”团队获得特等奖,并最终获得晋级由四十八支团队参加的全国总决赛的资格。晋级代表着他们为某大型化工厂设计一年产30万吨乙二醇分厂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代表着我校代表队又一次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我校也成为五年来北京地区唯一一所连续五届晋级全国总决赛的高校。

竞赛总教练张香兰教授长舒了一口气:“全国化工设计竞赛是国内化工专业的顶级赛事,行业内影响很大,这项赛事一定要带学生持续地做下去,中间不能有断代。”张香兰老师的脸上写满了坚定的神态,“之前也有其他高校在往届中取得好的成绩,可是一旦在某一届断了,劲头也就断了。”半个月之后,全国总决赛在天津大学举行,从全国7个赛区里选拔而出的包括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代表队等48支队伍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我校的“疯狂一夏”团队最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从今年4月份的网上报名开始,到9月份最终结果的公布,竞赛从暮春初夏开始到夏末秋初结束,持续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没有周末,没有暑假,我校代表队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满载荣誉而归。

同学们在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的荣誉

答辩队员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合影留念

队员在区赛答辩现场答辩

静待,一场绽放

回想过去的经历,张香兰老师感慨万分。

2006-2007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张老师在旁听加州大学San Diego 分校( UCSD) 化工设计课程的时候,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个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麻省理工大学的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软件。软件超强的模拟计算能力和强大的数据库让张香兰老师心动了:“我当时就在想,如果能把它带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自己动手实践,那肯定会对学生们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2009年,她和曹俊雅老师一起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张香兰老师听一同出国的同学谈到这个以Aspen软件为主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正在该校的另一个校区举办,顿时对这个大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去比赛现场看看。两位老师第二天一大早就搭乘该校的班车赶到比赛现场。

“我们到现场之后,刚好是清华大学代表队在答辩。”回忆起那段经历,当时清华学生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先进的设计方法,流畅的讲解,以及为得到物性参数而进行的实验设计等让张香兰老师不由得感慨,在现场感受到的那份震撼让她至今记忆犹新。同行的曹老师也不由得感叹:“整个过程都做的很完美,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上有很大的欠缺。什么时候我们学校的学生也能这样,那该多好。”

观摩比赛的过程中两位老师忙着给参加决赛汇报的选手录像,作为第一手资料带回来学习。比赛结束之后,张香兰老师马上联系了这项赛事的发起人和组委会秘书长浙江大学的吴嘉教授,复印了相关的设计资料。回到学校之后,她们在第一时间通过学院给学校打了报告,要求组织我校化工专业的大学生参加该项赛事。这个项目得到了化环学院副院长王启宝教授的高度重视,也得到教务处的大力支持。第二年便申请到资金购买了Aspen软件并建立了化工设计微机室,迅速在学生中组建了四支队伍。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张香兰,曹俊雅两位老师放弃假期的休息,不顾家务缠身,专门去浙江大学参加了Aspen软件培训。遗憾的是,由于第一年缺少经验和信心,加上时间仓促,组队的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张香兰老师明白,未来,还有很艰苦的路要走。

失败乃成功之母,厚积才能薄发。2011年的夏天,天气格外炎热,在科技会堂的临时机房里将近38度的高温潮湿的环境,让长在角落里的一小盆花生悄无声息地不断发芽,生长。那是在报名之初,团队里的一位女孩子亲手种下的。报名参赛的20个学生就像这盆花生一样,在那个夏天里整日整夜地呆在不透风的机房里进行设计,一遍又一遍,一步又一步,脚踏实地,从容淡定。没有太多的交谈,所有人像是被闷在土里,静静等待着有一天破土而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四队参赛学生全部提交了作品并全部获奖:两支团队获得华北赛区二等奖,两支团队获得三等奖,其中Greendream团队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并最终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由此开启了我校参加化工设计竞赛的先河,走出了我校连续5次晋级全国总决赛的第一步。

“很感谢我们的学生,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望,确定了目标后真的很努力,有的学生发烧烧到38.5度以上了还在坚持完善作品,学生在机房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张香兰老师现在回忆起来,还会为当年学生的艰苦感到心酸,也为他们能克服困难完成作品感到骄傲,“他们当时就说,报名了,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做下去,要对学校负责任,因为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学校。今年我校十七支团队报名参赛,十六支团队成功完成了作品,8支团队获奖。回想竞赛走过的这些年,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1年,首次在全国总决赛获奖的队伍

老师,我可以抱抱你么?

连续五年晋级全国总决赛的好成绩背后当然少不了配合默契,齐心协力的教师指导团队。除了之前提到的副院长王启宝教授和张香兰老师、曹俊雅老师之外,还有化工系主任解强教授以及张军、雷泽、孙永军、刘泽等化工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他们都为比赛全身心投入,不仅在准备阶段随时随地应对同学们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比赛时他们也要和学生一起前往,协调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我们刚去参加比赛的时候,组委会总把我们的名字搞错,直接用‘中国矿业大学’,把‘北京’两个字去掉,搞得我们非常尴尬。”张军老师不好意思的笑笑,“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旗号已经打出去了,现在再去参加比赛,他们不仅不会搞错了,而且提到我们学生的作品,评委老师都会称赞一番。”

除了专业知识方面,最初参加指导团队的三位女老师们还要当“知心大姐”,不断地给团队成员打气,做他们的精神支撑。团队里每个人有什么心事也都愿意讲给指导老师听,老师会以过来人的身份为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由于任务重,时间短,同学们在准备过程中难免会有倦怠的情况,每到这时候,老师就会及时给予他们鼓励,敦促他们坚持下来,继续完成任务。

今年华北区比赛结束之后的闭幕式现场,出现了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一幕。当时老师们正在聊天,突然一群学生围过来,他们涨红着脸,还有些扭捏,但是下一秒迅速一字排开给老师举了个躬,大声动情地说:“老师,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面对这样的场面,几位女老师已经忍不住鼻子一酸,朦胧了双眼。胆子大点的学生走上前来,“老师,我可以抱抱你么?”“老师,我也可以抱抱你么?”面对学生们的热情,老师们也纷纷放下架子,同学生们热情拥抱,分享胜利的喜悦……

“无论是今年刚参赛的学生还是前几届的,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发来祝福短信。”张香兰老师温柔地笑着,“他们都是很懂事的孩子,很可爱。”

“平时上学时很少这么近距离接触我们的老师,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也太可敬了,他们真的是我们学生最可爱的人”。 “疯狂一夏”队的队长张旭回忆道。“张香兰老师给了我们很大帮助……”,“那段时间张香兰老师孩子高中毕业,母亲又在生病住院,忙得分身乏术,但是还总给我们打电话指导,耐心地告诉我们哪里该改,哪里又不对了。只要有时间她总会来机房看我们做到什么程度了,督促我们完成任务;张军、曹俊雅老师的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往往是刚忙完孩子接着就给我们看作品,有时很晚了还能收到她们发来的修改意见。”

“还有王启宝院长。”队员苏慧说道,“在我们出现困难的时候他找我们谈过很多次话,教导我们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比赛的时候他还去现场为我们加油鼓劲。”这里还有一件趣事,“获奖后的招待晚宴上,王院长带着我们团队五个学生挨个跟各个学校的代表队打招呼,不失时机的进行交流,现场的氛围异常热烈,常常是好几个人围着王院长说话,队长刚跟别的同学介绍,这是我们学院的王院长,然后回头就找不到王院长人了。后来王院长告诉我们,参加比赛,也是同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一定要珍惜。”

获得全国一等奖的队伍

他们的“疯狂一夏”

晋级全国赛是个莫大的荣耀,但“疯狂一夏”队伍里的所有人都清晰地明白,比赛,才刚刚开始,要想在全国总决赛中取得好成绩,他们还有更长,更艰难的路要走。

由于比赛时间长,任务的强度和时间的紧促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炎炎夏日,当其他同学在家里享受暑假或者外出度假的时候,他们每天的生活只有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已经修改过了无数遍的程序,一次又一次的运行和调试,一个又一个bug仿佛永远都解决不了。“这样的日子持续着,好似永远都没有尽头。”苏慧回忆起那段时光有一种分外矛盾的心态,“但是当把一个有200多个bug的程序调试到一个都没有的时候,又会感受到一种自豪,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快乐。”

身为队长的张旭,面对比赛的压力和队员们低落的情绪,自然是心急如焚。“我那段时间压力很大,但是我知道一定不能放弃,我是队长,就应该承担比其他人更多的责任。”好在生活的魅力从来不仅仅在于你是否到达终点,沿途的风景或许会让你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整个比赛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我在这过程中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创新的可贵,比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哪一次经历能让我这么清楚的明白团队的重要性。”

大家做设计做的辛苦,身为队长的张旭时不时会犒劳大家,晚饭过后他喜欢去逛超市给大家买些吃的,夏天首选是西瓜。“他买了西瓜又不带水果刀,每次都打电话让我带着水果刀去。”苏慧笑着,埋怨的语气中透着开心。

化工设计竞赛让他们收获了荣誉,更增添了一份经历,在学校的历史上画上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5名同学正在学校机房做设计报告

2015年,获得全国一等奖的队伍

我们与你们在一起

一路走来,除了指导老师的耐心监督和细心指导,参赛学生自己不懈努力,还有一群人必须被提及,他们便是往届参赛的同学,队员的学长学姐们。他们有的已经到不同的大学、研究所深造,有的甚至已经参加了工作,但他们依旧会抽出时间回到学校,回到机房,继续帮助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届带一届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上一届的学生无论多忙,都会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下一届的学生。这也是一种传承吧!”张香兰老师感慨道。

耿敬伟比张旭他们高一年级,也是上一届的参赛队员。他本可以毕业之后全身心投入找工作之中,却选择了留下来帮助学弟学妹们完成最终的比赛。他全程协助老师进行指导,甚至跟着去比赛现场为他们加油打气。“去华北区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在火车上改PPT改到凌晨三四点,他就一直陪着我们,帮我们指出错误。”提到耿学长,另一位队员赵鹏也是满心的感谢,“当时去比赛,答辩时要穿正装,我没有西装,还是耿学长借给我的。”同队的安澈等几个女生更是私下里直接称呼他为“耿神” 。“耿神”的这种行为也在影响着每一位队员,比赛结束之后,赵鹏、张家赫便主动承担起了整理资料的任务,为的是给下一届即将报名参加比赛的同学作参考,让他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调用资料。赵鹏坦言,只要需要,他很愿意帮助下一届学弟学妹们,“我们接受了学长那么多的帮助,也应该多多帮助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让这样的传统延续下去,传承下去,传统不能在我们这里断了。”

穿着西装准备去答辩的帅气队长

上一条:我校参加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全国煤炭院校学生工作座谈会

下一条:我校胡振琪教授出席中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新论坛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