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推动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向“资源富矿”转型
发布时间:2025-02-21 11:08:34 作者:姜耀东 来源:人民政协报
点击: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24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了47.6亿吨,同比增长1.3%,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煤矸石的产生量达到8.25亿吨,同比增长2.1%,综合利用量为6.07亿吨,综合利用率约为73.6%。尽管这一利用率较过去有所提升,但每年仍有2亿吨新增煤矸石堆存,累计堆存量已超过70亿吨,形成了2600余座矸石山,压占土地面积约1.5万公顷。这些矸石山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包括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问题。
但与此同时,煤矸石还是一个资源宝库,具有多种用途和价值。目前,我国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约60%的煤矸石用于填充路基、低洼地、土地复垦等直接利用,约30%用于生产各类建筑材料、矸石电厂燃烧和其它燃料利用。其余10%用于生态修复、提取有价组分和化工利用等领域。
因此,推进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向“资源富矿”转型,不仅能重塑矿区国土空间格局,更将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现实路径。
据调研了解,尽管我国在煤矸石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一是标准体系滞后。现有国家标准缺乏针对地面回填复垦的专项技术规范,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有效指导工程实践,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环境问题。二是监管协同不足,跨部门审批流程复杂,各部门职责划分模糊,导致项目落地效率低下,一定程度降低了公众对煤矸石治理工作的信任度。三是技术瓶颈突出,难以满足实际治理需求,有的技术经济性不足,影响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四是政策支持分散,导致社会资本参与动力不足。五是区域差异大,使得煤矸石的产生量、性质和治理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如盲目推行统一治理模式,可能会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煤矸石治理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面对上述诸多挑战,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完善标准与风险评估体系,加快出台《煤矸石地面回填土地复垦国家标准》,针对不同场景制定详细的技术标准,并建立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机制。
二是推动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设立国家煤矸石生态治理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黄土沟壑区、沙漠矿区等典型场景的土壤重构与地貌重塑技术攻关。大力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示范工程,形成规模化、高效化的治理模式。
三是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整合相关部门职能,推行“一站式”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建立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施“红黑榜”奖惩制度。
四是优化政策与土地供给机制,将煤矸石回填纳入“十五五”生态修复规划,对示范项目给予增值税减免、用地指标倾斜等政策支持。推行“以废换地”模式,允许企业通过复垦置换新增建设用地,激发市场参与积极性,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煤矸石治理领域。
必须要强调的是,煤矸石治理核心关键是从源头减少煤矸石的升井量,这就需要改进巷道布置、推广井下智能分选等,本身是开采技术问题。面向未来,我们应以西部(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为突破口,构建“回填复垦—产业植入—碳汇增值”的闭环体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 姜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