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阳倾洒,校园里处处跃动着生机与活力。
2月28日下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青年读书会迎来了新学期第一次活动。“报效祖国,建功西部”——这是师生们早早商定好的主题。
一句句滚烫心声,诉说着矿大学子将自身发展融入时代洪流的责任担当,彰显着新时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深厚情怀。
致敬,从榜样故事中汲取前行力量
第一个环节,是领读《光明日报》“建功西部”连续报道。
详尽分析了报道的意义特色、感召作用后,领读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盖逸馨感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代青年用脚步写就的史诗!奔赴西部,从来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在时代潮头踏浪前行!扎根基层,从来不是安于琐细,而是相信‘躬身实干才能成就梦想’!”
两位线上嘉宾的“实践者说”,更令同学们激动不已。
“常年在大山里铺路架桥,难免有内心迷茫的时候。去年年底,盖老师给我发来了《光明日报》报道《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我一读就放不下了!后来每一天,这个系列的新报道都像良师益友一样陪着我。”在甘肃公发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2021届毕业生王海龙说得动情:“我看到了‘高原大医’‘劲草院士’这样的前辈,也看到了乡村教师、路矿工人等同龄人……他们的故事给了我力量!”
“报道里说西部大有可为,此言不虚!”2022届毕业生刘传义现身说法:“我工作在甘肃庆阳核桃峪煤矿。来之前,也担心这里会不会环境恶劣、条件落后。可亲眼一看,心就放肚子里了——矿井智能化操作,井下 5G 信号全覆盖,无轨胶轮车能直接开到采煤工作面!今天的西部,早已是生机勃勃、日新月异……”
担当,在火热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
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一个个抢着发言。
“报道里有很多在西部执教的老师,他们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广西都安支教的日子。”学校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管理学院硕士生刘烨雷说:“那是我过得最充实、最昂扬、最有价值感的一年!至今,我还常常梦回西部,梦回课堂。”
安全学院本科生邹泰然满脸神往:“这个夏天,我就要踏上西行的列车,去实现渴望已久的‘支教梦’了!报道里那些鲜活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到,为西部而燃烧的青春,就像雪域高原盛开的格桑花——因勇担责任而美若云霞,因不负使命而灿如星辰!”
青年学子挺膺担当的背后,与学校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需要、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育人理念密不可分。
“怎样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奔赴西部?” 能源与矿业学院党委书记高来举介绍了该学院“一讲二看三实践”的系统做法:“‘一讲’是讲校史、讲形势、讲行业,引导学生们在思政课中了解学校办学史、西部大开发战略、煤炭行业前景,厚植家国情怀与行业情怀;‘二看’是看现场、看发展、看成长,带领学生们在课堂中亲眼看见矿山的现代化发展,在‘矿业之声’等新媒体平台看见校友成长的故事,打消对煤炭行业的错误认知,树立榜样力量;‘三实践’,是引领学子到先进矿山去实习实践,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提升行业自信心,涵养矿业报国的情怀。”
这只是矿大(北京)近年来以高校所长服务西部所需、引领学生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支持和鼓励师生扎根西部,近年来矿大(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和保障政策,如加强对西部地区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和投入,鼓励师生共同攻克西部地区面临的技术难题;加强与西部地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与西部地区用人单位的联系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和岗位选择等。此外,该校还通过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深化与西部地区合作交流。相关数据显示,该校2024届毕业生选择赴西部就业的学生人数达到了362人,环比增长29%。
托举,让青春芳华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听完师生们的发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韩尚峰感慨良多。
从校史说起,他将矿大(北京)“能源报国”的传统娓娓道来:“西部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约 72%,人口占全国约 27%,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学校与西部地区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情怀——抗战时期,学校迁到陕西、甘肃办学;三线建设时期,学校又迁到四川办学……110多年来,学校历经14次搬迁、13次易名,筚路蓝缕、艰辛备尝,一个信念始终不变:始终牢记‘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的崇高使命,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
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出发,他更是将青年学子在西部建功立业的优势细细剖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一系列人才利好政策接连出台,人才‘引育用留’的全链条逐渐完善,年轻人拥有了更好的成长舞台和发展空间。从我国能源形势、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煤炭在国家的分布和产量情况来看,我们未来事业发展的大舞台也应该是在西部地区。西部是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也是你们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成长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这是同学们‘怎样选择’时应秉持的原则;肩负起青年人的担当与责任,积极奔赴基层一线和西部地区建功立业,这是同学们在‘去向何处’时应选择的方向;坚守‘强国有我’的诺言,以‘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状态,为祖国奋斗、为能源强国贡献力量,这是同学们在‘怎样成长’时应有的姿态。” 面对满目的青葱少年,他深情寄望:“向上生长,要先向下扎根,而基层、一线的土壤才是最肥沃的!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够有主动接受挑战的勇气,有善于创新、实现突破的本领,有耐得住寂寞、能够坚持的韧性和毅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为国奉献的矿大人,让青春芳华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晖 通讯员苏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