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时代诠释,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育人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将思政教育作为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使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的“大逻辑”,聚焦社会现实难点的“小切口”,以系统性、创新性思维推进顶层设计。当前,全球格局加速演变,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科技创新与人才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不仅是价值观的传递载体,更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全球视野高质量人才的核心路径。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教育体系打破学段壁垒,构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思政教育链条,使理想信念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起便扎根于学生思想深处。
从实践路径看,顶层设计需紧密结合人口结构变化与区域发展差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这要求思政教育在资源配置上既要注重优质均衡,也要因地制宜。例如,针对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现状,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需强化“义务教育保障”与“思政教育本土化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思政教育覆盖的全面性与实效性,为国家战略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这为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指引。新时代思政课程要突破理论灌输的单一模式,构建“知行合一”的教育生态。例如,在职业教育领域,可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思政元素融入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工匠精神”与“国家需求”的深层关联;在高等教育阶段,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推动科研创新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引导学生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中强化使命担当。
此外,思政教育的创新还需依托科技赋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开发互动式在线课程平台,能够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针对性。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框架下,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学生心理画像,将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技术+人文”的双向赋能,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社会复杂问题的有效路径。
教师是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这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当前,思政教师队伍面临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部分基层学校思政教师数量不足、专业背景多元;另一方面,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对此,需从“引才”与“育才”两端发力:通过完善“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吸引高水平思政教育研究者,同时依托“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动高校与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共建,形成“理论—实践—反馈”的良性循环。
更深层次的支撑在于制度创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这对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传统量化考核机制易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成果轻育人。未来需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将课程设计、学生反馈、社会服务等纳入考核范畴。例如,对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中开展思政实践项目的教师给予专项激励,对开发优质思政课程资源的团队提供政策倾斜。唯有通过制度保障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才能实现思政教育从“任务驱动”向“价值引领”的跨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到“实践创新”的课程改革,再到“师资保障”的制度支撑,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要的思政教育体系。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将教育强国建设与科技创新、区域协调、民生改善等战略深度融合,使思政教育真正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引擎。
【作者简介:曾祥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