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是学校本科教学快速发展的五年。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本科教学以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为长远目标,进一步加强研究型本科教育特色,着力推进研究性内涵建设。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一、“十二五”期间的任务和举措
“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以“稳定规模、充实内涵、扩大交流、提升质量”为总体目标,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育人环境等方面下大力气,重点突破。
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1)深化精英教育教学理念内涵
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2011-2012年,开展了以“能源工业精英教育理念”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挖掘和拓展精英教育教学体系内涵。汇编《教育思想大讨论论文集》,收录教学研究论文200余篇。2012年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会,系统阐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和研究型的教学观。
(2)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创新教学环节”。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分必修和选修,系统设计了科研导论、科研选题训练、创新训练项目等10项创新教学载体,形成了从基本训练、初步体验到实践锻炼的完整创新教学体系。
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沿着人才培养从基础到应用,再到创新的发展脉络,在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功能与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学环节设立,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创新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为教学内容的本科生导师制。2011级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组建学习研究团队,配备高水平优秀教师,指导其完成创新教学环节,开展完整科研训练等,直至毕业。
(3)完成新版培养方案制定工作
制定并执行了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两年广泛调研、精心组织和反复讨论,新版培养方案完成制定并在2011级中执行,并组织编写英文版培养方案, 中英文课程简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实践与创新教学大纲》。新版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强实践、重研究”为特色,注重深化本科教育研究性内涵,完善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和环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在体系与内容设置上,按照“横向夯实基础、纵向优化环节、整体优化育人环境”的思路,优化理论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设置创新教学环节。
2. 加大教学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开展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继续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使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全部完成一轮建设工作。共立项建设9项,投入经费90万元,截止“十二五”期间,学校绝大部分本科招生专业(除去资源勘查工程、信息工程)都已完成建设并通过结题验收。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强化特色,为煤炭能源工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依托北京市共建项目共立项建设16项,投入经费154.6万元。采矿工程、安全工程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鼓励和支持新专业的申报与建设,优化学校专业结构。2010年以来共申报并批准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工程、信息工程等3个专业。
(2)开展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分类指导,分期规划,先基础后专业”思路对培养方案所有课程进行全面建设,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共立项建设292项,投入经费337.4万元,其中双语课程建设17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25项,基本完成培养方案中所有基础类课程的首轮建设。
(3)开展教学团队和名师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
继续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使学校所有基础课程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所有专业教学团队完成一轮建设工作。2011年以来立项建设6项,投入经费36万元。
继续开展教学名师培育,着力培育一批师德高尚,学术与教学水平高,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名师。2011年以来共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8名。
(4)开展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更新
通过教材编写和出版,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和补充。开展“越崎”系列教材建设,重点投入和建设的一批彰显专业特色、充分吸收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具有广泛示范作用的优质精品教材。2011年以来共立项建设一般教材22项,“越崎”系列教材建设12项,投入经费96万元。
(5)开展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大力建设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设施,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完善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2011年以来,共立项建设48项,投入建设资金2250万元。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保障实验教学中心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采矿与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验收。
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满足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机会。学校现有实践教学基地168个,其中2011年以来新增67个。4个实践教学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入选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研究性内涵建设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学方法转变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以单向传输型为主向启发和研讨为主的研究型转变。改革课程设置,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以讲座、研讨为主要形式学科前沿、学科交叉、专业导论、科研导论类课程,专业课程中开设基于问题、案例的研究型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课程和教改立项大力支持引导教师开展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1年以来,共立项资助教学改革项目101项。
(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以“基础-应用-综合”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课程改革,明确各类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量和比例要求,大力增加选作实验项目。2015年82%的实验课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大科研项目向实践教学项目转化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于科研和工程实践比例。2011-2015年,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于科研比例达56%。
(3)大力建设创新教学环节,构建创新育人平台
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项目。从2011级本科生开始,以立项形式,面向全体本科生每年设立 300 项左右创新性训练项目,从第4学期开始用两年时间在教师指导下,结合专业培养独立开展基于课题的科学研究活动,自主完成研究题目的设计、研究条件的准备和实验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学术成果交流等研究过程。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加大学科竞赛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系统构建了“国家-北京市-行业-学校”4级竞赛体系,制定了学分认定办法。
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创新教学环节有效落实。先后制定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关于加强“创新教学环节”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意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关于在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若干意见》、《本科创新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及学分认定办法》、《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创新教学环节具体内容、组织实施、学分认定以及导师制开展进行了具体规范。
4. 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各教学环节质量
(1)加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资源配置机制
优化政策支持,建立鼓励教师投入教学的有效机制。对按期完成的课程建设、大学生创新训练等项目给予教师工作量补贴,对来源于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给予经费补贴。2011年以来共补贴144.015万元。
(2)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坚持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导向,强化教学激励作用。进一步完善“国家-北京市-学校”三级教学激励体系,内容涵盖课程、教材、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学成果等多个方面。2011年以来,共评选优秀教学成果奖58项、优秀教学质量奖191项、优秀课程46项、优秀教材16项。对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给予奖励,2011年以来,总计奖励577篇。
(3)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进一步丰富和规范质量保障制度的形式和内容,加强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校和学院领导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质量年报制度等重要质量保障制度。加强学生评教制度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评教平台,不断完善评教指标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十二五”期间共出台关于推进教学改革和规范管理文件20余件。
加强本科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工作。在“十一五”时期总结内容涵盖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新增创新教学环节的评价内容,以适应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执行。今年将逐步把课堂教学评价纳入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与评价。召开教学工作年会,对学校1年来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研究讨论下年度教学工作重点和改革难点。
(4)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和改革发展要求,以创新教学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服务于教学为根本目标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先后建设了新版教学综合管理信息、创新教学环节管理信息等系统,并投入使用。
二、本科教学取得的成果
1. 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9项,北京市教学名师8名,北京市精品教材4部,北京市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3项,1部教材入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建设,23部教材入选高等学校(矿业)规划教材建设,3门通选课获大学素质教育精品(优秀)通选课。获第五届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6项,其中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项;优秀论文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优秀奖5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获首届(2015)全国煤炭专业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优秀奖1项。
评选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8项,优秀课程46门,优秀教材16部,优秀教学质量奖191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教师发表教学研究与改革文章共发表论文577篇,其中核心期刊68篇。
2. 学生创新成果丰富
“十二五”期间,已结题的创新训练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23篇,其中核心143篇,EI检索91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4项。入选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学术论文14篇,项目展板12个,创业推介项目3项,其中1篇论文被评选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最优秀论文”。6个项目入选由北京市教委主办的 “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比例逐渐提高。2011-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于科研的比例为56%,其中来源于纵向科研项目的比例为28%,理工科专业结合科研比例达到近70%。
大学生学科竞赛屡获佳绩。2011年至今,参加全国和北京市组织的各类竞赛30余项,近1589人次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其中获得国家一等奖13项。
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催生大量学术与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5届本科毕业生依托毕业设计(论文)发表学术论文356篇,其中近一半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24%的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
在校生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今,在校生发表学术论文718篇,其中23%的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14.6%的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学生参与申请并授权专利3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