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作为 强化服务 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就业工作巡礼
2012年世界经济危机经历了第五个年头,全国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我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651人,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比例达到1:1.2,就业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早在2011年11月,学校就召开年度就业工作总结大会。会上,校领导对2012年就业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找准不足,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上再下功夫。二是加强引导,扎实工作,在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上再下功夫。三是抓学风建设、教风建设、作风建设,在推进能源工业精英教育体系建设上再下功夫。按照这一部署,在北京市教委《2012年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2012年就业工作做出了科学全面的部署,在各学院、各相关职能部门处室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学校2012届毕业生概况
2012年我校毕业生总数为2651人,其中本科生1202人,研究生1449人。截至9月1日,本科生就业率96.51%。研究生就业率为95.03%。本科生就业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研究生就业率较2011年显著提高,同比增加1.29个百分点,全校综合就业率为95.66%,略高于2011年。

二、学校就业工作主要特色
(一) 领导全面统筹,健全组织机构,为顺利实现我校高水平就业目标保驾护航
“一把手”工程落实工作效应突出,学校党委和行政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特殊重要的位置,通过一年一度的就业工作总结大会科学地部署下届就业工作,出台有指导意义的实施意见,保障就业工作有条理、有目标、有发展地稳步开展。
校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定期听取就业工作汇报,多次深入院系开展调研、督查就业工作,实时地“听取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工作。一年来,校领导还多次亲自带队走访董事会单位和煤炭行业企业,促进了校企联动,为我校毕业生有力地拓展了就业渠道。
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重责任,求实效”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组成了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基点,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相关职能部处全力配合的“四位一体、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顺利完成了就业目标。
(二) 保障工作条件,搭建专业队伍,为顺利开展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从就业场地安排到就业活动的组织安全,从毕业生信息采集到就业信息网维护,从就业奖励发放到毕业生文明离校,学校的各项就业工作都得到了学校各职能部门全面支持与配合,给就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保障就业工作正常开展。学校今年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增加了一名优秀辅导员作为专职工作人员,各学院也都安排有丰富经验的专职就业辅导员指导毕业生就业,从人员上保障了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学校相继组织了十次2012届毕业生就业辅导员专题培训。学校还多次选派就业工作人员及就业辅导员参加各类就业相关培训。2011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两位专职工作人员分别通过了“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和“国家职业指导师”考试,加强了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
(三) 强化规范管理,扩大信息化平台,全方位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北京市教委的相关要求及时为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认真完成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录入、维护和上报工作。形成就业工作规范化体系:每周全校范围通报就业进展情况;每周一召开毕业班辅导员例会;全天候受理就业手续和就业咨询。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门选修课,共计64个学时。以生涯规划为主线,从学生入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以咨询辅导为补充,实现指导个性化。不断开展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定期邀请相关企业的领导和人力资源专家来校做就业指导讲座,包括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学生中起到了积极反响,激发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建立就业信息员制度,各学院毕业年级建立起以党员、学生干部为主的就业信息员,及时发布职位情况、就业政策,反馈毕业生就业状况。汇报所负责同学的就业状况及心理变化,以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协助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第一时间解决,防患于未然。

(四) 加强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积极唱响主旋律
学校认真贯彻中办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5)18号]文件精神,大力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校出台了一系列奖励细则。2012届毕业生支援西部共244人,应聘村主任村支书助理共41人,预征兵32人。
立足行业特色,关注重点区域,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就业,通过一手抓“我要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我能去”,开拓重点就业渠道,就业引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今年到煤炭一线企业、其他艰苦行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为198人,占参加就业人数31%。其中,到煤炭行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占已就业人数25.56%,较去年高出1个百分点。
(五) 提倡就业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为全面提高就业质量开辟新思路
在学科建设上,推进非主体专业最大限度地向主体专业靠拢,以主体专业带动非主体专业就业,依托煤炭行业提高我校毕业生 “特色就业竞争力”。
学校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为煤炭行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为煤炭行业服务的能力;公选课设置重点针对文管法类的专业,指定必选模块,加强煤炭特色专业培养;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立大学生教学实习基地,提高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煤炭行业需要。
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服务的评价及社会需求状况,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状态及企业的用人标准,进一步加强了我校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提升了服务水平,也进一步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煤炭行业就业,形成良好的就业工作格局。
(六)立体化开拓市场,谋求科学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共赢平台
通过多种媒介加强毕业生的宣传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印制3000本应届毕业生就业宣传册,通过邮寄给单位、发送电子版材料和招聘会上发放等方式,积极宣传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充分利用就业网络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和企业进行双向沟通,建立了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飞信群、QQ群等全方位发布信息平台,形成覆盖范围广、针对性强的信息渠道。自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6日,我校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提供了21380个有效岗位。
加大校园招聘活动的举办力度。2011年,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共举办四场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150场校园专场招聘会,其中专场招聘会数量还不包括某些单位的面试和笔试场次,共提供需求岗位13931个。来我校参加招聘会的单位不仅包括神化集团、中煤科工集团、北新建材集团等大型国企,也包括伊泰集团、民生银行、新东方教育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招聘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比较满意,也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细致周到的工作安排表示赞赏和感谢。
加强与全国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全国企事业人才需求库。针对复杂的就业市场环境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建立我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库,并针对单位类别进行分类。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增加营销渠道等措施,细分市场,稳定老用户,争取新用户,提高毕业生的市场占有率。
(七)关注特殊类型毕业生,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落实就业关爱工程
学校对困难毕业生实行“一对一”就业指导与帮扶,要求各学院认真做好帮助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具体措施有:1.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实行重点关注,实时掌握就业动态,了解就业进展情况和所遇困难,一方面缓解其心理压力,一方面优先推荐适合岗位;2.对困难群体毕业生进行重点推荐,向我校董事会单位和联系密切的用人单位积极推荐,其中我校困难群体毕业生在学校举办的各类型招聘会上就业比例达到80%以上;3.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积极辅导,专业老师和学院就业小组及学生党员等在考研方面给予各方面帮助;4.对困难群体毕业生进行求职经济补贴,学校和学院通过车费、电话费、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对困难群体毕业生进行求职经济补助。2012届毕业生共有415名困难群体毕业生,其中升学155人,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等260人,目前就业率为96.63%。
(八)毕业生就业各项数据、指标保持良好态势
毕业生数量稳定增长,一次性就业率及签约率保持较高水平。近三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了95%的高水平,签约率达到了83%以上,这些就业数据在北京市高校中,也位居前列;研究生就业率保持稳中增长,2012年达到了95%以上,签约率达到了超过了80%,已经是近三来的最高水平。
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及煤炭生产一线就业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就业定位趋于科学合理。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科学合理定位,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煤炭一线就业,这项工作已经深入开展,并且基于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决策。根据近五年毕业生就业数据,这一工作已经起到了成效。主体专业毕业生面向煤炭生产一线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面向基层就业,包括村官、社区工作者。自从2006年北京市面向高校毕业生选拔“村官”以来,经过我校在宣传、思想教育、区县沟通等环节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截至2012年,共计182名毕业生被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助理,并且有不少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好成绩,为母校争得荣誉。
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在保持较高一次性就业率的前提下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是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深化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涵,是基于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学校发展长远利益。近几年,出国深造,面向国有企业、央企、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就业毕业生人数保持稳定的同时均有一定数量的增长,学风建设常抓不懈,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保持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