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学院行】管理学院以“红色1+1”活动为载体 积极推进创先争优
发布时间:2011-01-06 08:31:43 作者: 来源:管理学院
点击:
2010年12月8日下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召开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评审会。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组织处处长韩昱,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等领导出席评审会并担任评委。经过角逐,我校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七党支部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这是管理学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一项显著成果!
“红色1+1”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于2005年发起,即一个大学生党支部和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利用高校的知识优势和大学生的创新活力,服务新农村建设。
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七党支部(以下简称“研七支部”)是我校第一个启动“红色1+1”活动的党支部。自2007年6月与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结对以来,研七支部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捐赠图书、放映科普电影、开展十七大精神宣讲等活动形式,在泰陵园村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2010年初,研七支部认真总结三年以来的经验,积极转变活动思路,努力探索活动长效机制。将主题定位为“走进新农村,开辟新课堂”。“走进新农村”就是深入农村,了解新农村内涵,认识新农村的意义。“开辟新课堂”就是利用农村这个广阔的第二课堂,让青年学子学以致用。
在这一主题下,研七支部创办了“泰陵学园”培训班,为村民免费提供舞蹈、书法、计算机等培训;组建了泰陵园村水果销售协会,拓宽果品销售渠道,为村民解决了农余文化生活匮乏和水果滞销等实际问题。
一年来,研七支部的“红色1+1”活动呈现以下三个新特点:
第一,组织领导更加规范。管理学院专门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朱李平任组长的“红色1+1”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加强队伍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甘于奉献的“红色1+1”领导团队。创办了《“红色1+1”动态》简报。坚持以简报为平台,汇报活动最新情况,刊发团队成员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活动的新思考等,加强了活动交流和信息沟通。《“红色1+1”动态》目前已编印30期。
第二,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加务实。根据多次实地调研和座谈,研七支部找出泰陵园村村民最关心的两大难题:一是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二是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水果存在滞销,严重影响收入。研七支部将解决这两大难题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这两大难题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既丰富了农民生活,形成了全村学习的好风气,又在村内建设、经济发展方面切实发挥了作用。没有成为不起实际作用的“花架子”活动。
第三,参与面更加广泛。逐渐扩大活动参与面的范围,以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带动活动内涵的多元化。一年来,从博士生、硕士生到本科生,从党员到入党积极分子,从管理学院到外学院,所有认同“红色1+1”的同学纷纷参与进来,为“红色1+1”增加了新生力量,也带来了一些新鲜理念。
总结起来,研七支部组织“红色1+1”活动主要经验有:
一是长期坚持,形成活动长效机制。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大家“爱矿大,也爱泰陵园”的情怀,树立“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的意识,把泰陵园村当成研七支部的第二个家。在长期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学习过程中,与泰陵园村建立了巩固的长期共建关系,这是“红色1+1”活动能够坚持三年的法宝。
二是突出重点,在村民得实惠上多下功夫。“红色1+1”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农村得发展,农民得实惠。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应该集中精力做力所能及而又效果明显的事情,努力做到干一件事,像一件事。每次活动策划都要认真思考“村民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力求在“实”字上多下功夫。
三是以人为本,重视个人在活动中的发展。让村民和参与活动的个人双方受益,突出活动的育人功能,是活动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研七支部按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提出要“沉下去”和“跳出来”。“沉下去”就是要深入农村,发现并思考问题;“跳出来”就是利用农村这个“第二课堂”,从所学专业的高度看待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后,研七支部将把形成活动长效机制作为着力点,以解决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和水果滞销两大难题为抓手,以“泰陵学园”为主要活动载体,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力求在泰陵园水果宣传和村民学习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发挥“1+1>2”的效应,让“红色1+1”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