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校党委书记韩尚峰出席大会并讲话校长、党委副书记刘波主持大会教育部党建工作联络员、北京化工大学原党委书记王芳出席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出席...

2025-07-02 浏览详情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第三期】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15:46:12  作者:教务处  来源:教务处   点击:

2025年,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值此“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蓝图谋划之际,我校正以昂扬姿态,面向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谋篇布局、高位推进。恰逢其时,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既是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更是推动我校教育改革再上新台阶的重大契机。为系统总结、全面展示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改革成效,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工作巡礼”。

本期展示的是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深耕育人沃土,名师方阵育国家一流学子

强基固本铸魂,科教协同夯卓越人才根基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承载着百余年的办学积淀,现由5个系(工程力学系、岩土与矿建工程系、建筑学系、建筑工程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及2个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构成。学院依托岩石力学与分形研究所、岩土力学研究中心、爆破工程研究中心、现代爆破技术应用研究所、防灾工程研究所、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采矿岩石力学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有力支撑了“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实力雄厚:拥有岩土工程、工程力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力学2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岩土工程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力学)。学科体系完备,设有3个博士点、6个硕士点及5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为国家一流专业,1个为北京市一流专业),1个北京市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年均招收本硕博学生约750人。

师资队伍阵容强劲,现有教职工110 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教授45人、副教授37人。师资队伍中,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及青年教学名师7人,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1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学术成果丰硕,培养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有2篇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1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科研领域屡获殊荣,先后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0项,以及省部级和社会力量科技奖200余项。

学院始终致力于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储备、科研能力培育与创新意识激发,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学院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守正创新,构建起“双导并驱、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育人工作体系,在本科教学与各项事业发展中深耕细作,以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收获了丰硕的建设成果,更在育人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党建引领育人,思政铸魂成效显著

学院党委秉持“党建引领、深度融合、聚力一流”理念,构建起“双导并驱”联动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党建与思政工作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立一流育人理念,形成“党政合力、专业牵头、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协同机制,创新“全程导师制 + 课程思政”模式,打造多维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学院通过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平台,系统开发案例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为教师提供有力支撑;组织思政教育理念与方法培训,开展教学设计研讨及经验交流,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凭借扎实工作,学院斩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入选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 2例,建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9门(居全校首位),并培育出国家级、北京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团队。

(二)固本强基:本科教育居核心地位成效卓著

学院始终将本科教育置于发展核心,坚守“以本为本”,深入推进“四个回归”,并着力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与持续改进理念。

在专业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力学均跻身国家一流专业行列;“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筑学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新增“智能建造” 本科专业及“智能建造 + 葡萄牙语”联合学士培养项目,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认证。招生规模亦稳步扩大,从每年310人增长至370人。

学院聚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着力打造一流培养模式。通过推行研究性本科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4421”型精英本科生培养体系,重点提升学生哲学思辨、国际交流、强身健体、艺术鉴赏四大基本素质,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学院开设4门艺术鉴赏类课程,每年服务全校本科生超2000人,同时辐射沙河高教联盟,为区域内兄弟院校提供优质美育资源;制定书院制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分阶段指导任务清单,深化育人实效。在国际化教学改革方面,加强双语课程建设,支持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实践,新增全英文课程2门、双语课程3门;邀请国外名师开设专题讲座,提升本科生国际交流参与度。此外,成功举办 “数理基础学科讲堂”、CHINAROCK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系列年会、国际学术大师讲座等活动,显著提升学生科技科研参与度。

学院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立项为抓手,大力打造“金课”、建设“金材”。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思政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3门(含重点项目2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1门,入选全国力学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2例。在学校课程中心“路况云学堂”上线课程14门,提供课程难点解析、教学资料等丰富在线学习资源;推进高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项目4项、线上线下课程培育项目2项。在“金材”建设方面,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7部、优质教案3部,牵头编写煤炭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8部,为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学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全链条育人中的应用,着力推进教学管理智能化升级。自主研发的“小矿AI教务助手”成功获批软件著作权登记,该应用正逐步与学校 “路矿云学堂”平台对接,通过AI助教、智能知识图谱、AI自动出题等功能,有效激活沉淀的“冷” 资料,为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注入新动能,激发教与学的双向热情。

“十四五”期间,学院教学成果丰硕: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斩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另有相关论文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三)党建领航,锻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师资队伍建设迈向新台阶。2021年,力学系党支部顺利通过首批 “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验收;2022年,建筑系党支部通过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验收;2023年,力学系党支部获评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1名教师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名教师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4年,深部国重党支部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党委入选北京高校党建工作 标杆院系”,1个项目入选“党建引领实践创新示范项目”。此外,建筑系党支部还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党建工作成果显著。

学院聚焦师资队伍建设核心任务,着力打造一流高水平教师团队。通过开展系列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活动,持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实现教授、副教授100% 为本科生授课。同时,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十四五”期间成效颇丰:培育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项,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1人、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及校级青年教学名师1人,为教育教学质量筑牢人才根基。

学院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构建“科研反哺教学、教学驱动科研”的良性生态,科教深度融合成效显著。人才培育方面,左建平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岳中文教授获评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王琦教授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冬桥教授为青年长江学者,陶志刚教授、王炯教授、江贝副教授获评中组部“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科研领域屡创佳绩,鞠杨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第一完成人);杨仁树(博导,第一完成人)、杨立云教授、马鑫民教授、李胜林副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参与人)。何满潮院士入选2023年中国各学科高贡献学者,姜耀东教授连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多位教授入选高被引学者榜单及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彰显了学院雄厚的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四)多维赋能学生发展,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双导并驱构体系,拓展视野促发展。学院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要求,深化“双导并驱”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生为本、导师+辅导员为主、课程思政为要”的精细化、立体化、网格化管理教育体系。2020年启动辅导员品牌建设工程,从“三实践中心+三辅导员工作室”逐步升级为2023年的“六位一体” 工作室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海外学习与实习,助力提升国际视野与竞争力。

三全育人强根基,赋能就业与创新。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高质量推进就业创业工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指导与项目孵化服务;深入中建一局、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开展访企拓岗,共建“科技矿场”与实习实践基地。相关成果显著,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2项。

五育并举育新人,多维关怀结硕果。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亮剑讲堂”系列讲座强化专业认同,以学风建设月活动凝聚朋辈与教师力量。志愿服务成效突出,“力行践悟”志愿服务团获评海淀区优秀团队,768学雷锋井盖绘制活动获北京电视台报道并获评校级优秀项目,“垃圾分类志愿先行”项目获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同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育心建力”心理工作室获批校级二级工作站并获评示范辅导站,全方位守护学生身心健康。2021-2024年,学院先后荣获“红旗团委”“暑期社会实践标兵学院”“就业创业先进工作单位”等多项荣誉,在体育赛事中亦斩获新生运动会和春季运动会冠军。

(五)以创新驱动卓越教学,筑牢育人生态根基

锚定新兴学科方向,夯实教学发展基石。依托智能建造、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新兴学科,统筹推进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与人才培养,聚焦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在地下工程中的创新实践(如盾构掘进智能化、新型支护体系等),助力产业数字化与低碳化转型。通过联合北京专家联谊会举办主题研讨会、邀请何满潮院士、郑泉水院士等顶尖学者开展讲座、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等,汇聚智力资源,为本科卓越教学注入前沿视野与创新动能,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打造高水平育人平台,构建一流培养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创新“4421”型精英本科生培养体系,加入零一学院大学联盟并开设“至达创新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建设“科技矿场”创新实践基地,聘请158名校外导师,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深度结合。聚焦学科竞赛过程指导,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国际工程力学竞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如2023年获国赛二等奖3项、亚洲赛区二等奖2人等),以赛促教、以赛育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创新能力。

(六)筑牢就业创业双阵地,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多维联动稳就业,搭建优质发展平台。学院构建由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及导师组成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依托一流学科优势,践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通过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拓宽岗位选择,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不仅为学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更获企业捐款支持奖学金及学院事业发展。2021-2024年,学院连续四年获评校 “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并斩获“创业工作突出奖”“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突出奖”等荣誉,彰显就业工作实效。

以赛促创育动能,激活学生创新潜能。学院鼓励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创新训练项目及科研竞赛等第二课堂载体,强化课程学习效果,明晰专业发展路径。2021-2024年,学生在“互联网 +”中国国际创新大赛、“挑战杯”等省部级及以上竞赛中表现亮眼,累计获奖32项,其中全国铜奖4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优秀学生代表展示

(一)优秀学生代表马永君

马永君,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2009级本科生,在矿大学习10年,于2019年博士毕业,入职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在学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本科期间担任班级班长。

      马永君组织参建单位审图纸、查现场、细调研,负责的项目先后获得河北省安济杯、省部级工法等成果60余项。积极探索道路管廊的信息化、智慧化创新,成功建设了道路管廊智慧运维平台,通过视频全覆盖及多维物联感知技术,实现了对道路管廊的远程控制及调度指挥,构建起“视频全覆盖、物联全感知、远程全调度”的智慧运维场景,探索出一条更加高效、智能、安全的运维模式。

马永君先后荣获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新时代“冀青之星”典型人物、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2023年,他们的家庭入选雄安新区“最美家庭”。2024年,马永君入选河北好人榜、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感动雄安2024”年度人物。

(二)优秀学生代表吴小虎

吴小虎,2010-2014年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之后赴北京大学工学院硕博连读,博士期间,吴小虎受到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本科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现任现为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近场辐射换热、非互易热辐射、和微纳光学等领域的研究,在Optica,IJHMT,JQSR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封面论文2篇,一篇论文获得Best Paper Award,一篇论文选为Editor's Pick(编辑精选)文章。其博士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被Springer出版社全英文出版。其双曲材料的研究成果入围美国光学学会(OSA)评选的全球30项2020年度光学重大进展“Optics in 2020”。担任期刊ES Energy & Environment青年编委。主持国家基金、山东省基金,和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各1项。

获国际传热传质中心2019年度Hartnett-Irvine Award奖,知社学术圈2020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突出成就奖,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榜,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创新贡献奖(2022)、2024年4月,被授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三)优秀学生代表虎春阳

      虎春阳,男,共青团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本校2021级研究生,现就职于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凤煤矿。本科期间学习态度积极且坚韧,多次获校级奖学金、小米特等奖学金、在校期间分别在《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期刊上各发表1篇SCI。从矿大(北京)毕业投身西部煤矿艰苦一线工作,在金凤煤矿井下工作时,态度严谨又热忱,面对复杂的井下环境,他每次下井前都认真检查设备,不放过任何细节。工作中,严格遵循安全规范,遇到难题主动钻研,还常与工友交流经验,凭借坚韧的毅力和负责的态度,保障井下作业顺利推进。以所学投身实践,在岗位上坚守奉献,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用行动诠释赤诚报国的精神。

(四)优秀学生代表朱浩楠

      朱浩楠,男,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推免至南京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本科四年学业成绩,综合成绩均位列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孙越崎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荣誉称号。本科期间参与发表多篇SCI论文,申请/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作为负责人带队获2023年“互联网+”大赛北京市一等奖、全国铜奖;带队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并获评校优秀大创项目;申请获批中国科学院“科创计划”项目(资助金额:10000元)。并获校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昌平区“秋意浓”主题摄影大赛一等奖、越崎杯乒乓球团体赛校区亚军等文体类奖项。曾担任土木工程2020-5班班长、校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摄影部副部长等学生工作岗位。

(五)优秀学生代表赵昱涵

赵昱涵,男,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直博至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攻读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大学四年学习成绩91.34,排名专业第一。曾获两次国家奖学金、两次校级特等奖学金、孙越崎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团员、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报告一等奖、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等。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一篇(已录用)、申请发明专利三项(已公开);担任班级学习委员职务;前往澳门科技大学交流学习一个学期。

上一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第四期】能源与矿业学院

下一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第二期】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